大慈恩寺明朝時位於今北京市西城區什剎海地區的一座藏傳佛教寺院,其前身是建於元朝海印寺。現已無存。

Quick Facts 大慈恩寺, 基本資訊 ...
大慈恩寺
基本資訊
國家中國
位置 中國北京市西城區什剎海
宗教藏傳佛教
宗派格魯派
Close

歷史

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編輯的《苑署雜記》第十九卷「寺觀」中,稱海印寺「元初建,今廢」。據此,海印寺始建於元朝初年。明朝宣德四年(1429年)重建之後,更名「大慈恩寺」。[1]該寺是明朝西藏僧人在京居住修持的重地,號稱「第一叢林」,位在明朝北京各個藏傳佛教寺院之首,明朝皇帝曾「臨幸」。[2]

永樂十二年(1414年),尼泊爾高僧五明板的達室利沙實哩沙哩卜得羅)來朝,「永樂甲午(十二年)入中國。謁文皇帝於奉天殿。應對稱旨。命居海印寺。」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遷都北京之後,在明朝皇帝的扶持下,海印寺躍居北京三大名寺之一。西域高僧慧進奉詔在北京海印寺主持《大藏經》即《永樂北藏》的纂刻。《萬曆野獲編》載,「永樂辛丑十九年,翰林吉士高谷寫經於海印寺,遇雨徒跣奔歸。有見而憐之者欲為丐免。谷不可曰:盍語當路概行禁寫,所全者不更大乎。」高谷是明朝永樂景泰年間的五朝元老,他早年在海印寺抄寫的佛經便是慧進在海印寺主持編纂的《永樂北藏》。藏傳佛教大慈法王釋迦也失應明朝宣德帝之邀到北京,就駐錫大慈恩寺。[3]

《明實錄》載:正德五年(1510年)四月戊戌「大慈恩寺國師乳奴領占為西天佛子」。明朝北京的番僧分為七個等級,從高到低分別為:大慈法王、西天佛子、大國師、國師、禪師、都綱、喇嘛。正德五年,大慈恩寺的住持的地位和大隆善護國寺住持的地位相同。正德五年六月壬辰,「大慈恩寺佛子乳奴領占升為法王」。

明朝嘉靖年間,朝廷開始崇尚道教,排斥他教。由於大慈恩寺為藏傳佛教喇嘛教)寺院,內駐「番僧」。嘉靖二十二年三月癸酉,「初,禁苑北牆下,故有大慈恩寺一區,為西域群僧所居,至是,上以為邪穢,不宜邇禁地,詔所司毀之,驅置番僧於他所。」由此,大慈恩寺被毀。[1]《禮部志稿》載,「嘉靖十年,右春坊右中允廖道南請改大慈恩寺興辟雍以行養老之禮。」《萬曆野獲編》載,「廖中允上疏,以大慈恩寺與靈濟並稱,欲廢慈恩改辟雍行養老之禮。禮臣以既有國學為至尊臨幸之地,似不必更葺別所。唯寺內歡喜佛,為故元丑俗相應毀棄。上是之,謂夷鬼淫像可便毀之,不數年,而此寺鏟為場矣。」[3]

建築

永樂大典》本《順天府志》卷七載:「海印寺在半儲坊。」半儲坊當是元大都的「豐儲坊」之訛字,豐儲坊在今什剎海銀錠橋一帶。[3]

大慈恩寺的舊址位於今氈子胡同以西。明朝弘治年間進士何景明所作《慈恩寺》一詩稱,「海子橋西寺,高樓御苑華。中流自日月,平地有煙霞。客至開金殿,宸游想翠華。十年復到此,朋輩各天涯。」王彬認為:「海子橋又稱月橋、三轉橋,位於今三座橋胡同北端。說明當年海印寺在三座橋的西側,即現在的氈子胡同西側。」「慈恩寺遺址只能是東側的『羅王府』,即阿拉善府。」[1]

吳長元宸垣識略》則稱:「銀錠橋北安門海子三座橋之北,城中水際看山第一絕勝處。吳岩《沿銀錠橋河堤作》:「短垣高柳接城隅,遮掩樓台入畫圖,大好西山御落日,碧峰如幛水亭孤。」海潮觀音寺在銀錠橋南灣,有明萬曆翰林檢討趙用賢碑。又一碑磨泐無考。海印寺在海子橋北,明宣德間重建改名慈恩寺,內有鏡光閣,今廢。長元按:嘉靖間《海潮寺碑》雲,海印寺東為廣福觀,西為海潮寺,則今銀錠橋東南沿湖隙地疑即海印廢址。」學者林梅村據此認為,大慈恩寺位於銀錠橋東南岸,並且認為明朝《野墅平林圖》(有利瑪竇題款。林梅村認為是萬曆年間耶穌會中國籍畫師倪雅谷所作,作於萬曆三十年至三十二年間,且主要描繪什剎海銀錠橋附近的景色)中也繪有大慈恩寺。[3]

宣德四年重建後形成的大慈恩寺帶有一座後園,寺內還有一座「鏡光閣」。[3][1]李東陽《游朝天宮慈恩寺詩序》載:「都城之可游者,道院唯朝天,僧寺唯慈恩為勝。慈恩即所謂海印寺者,在予所居故里,有林木水石,視朝天為尤勝。」[3]

許多文人墨客也在該寺留下了詩文。比如李東陽《西涯雜詠十二首》中有《慈恩寺》、《候馬北安門外,《游慈恩寺後園有感》、《九日游慈恩寺疊前韻》、《再游慈恩寺留僧畫卷》、《慈恩寺偶成》、《重經慈恩寺憶張滄題僧故廬》。[4][3]明朝書畫家王龐作《嘉靖九年春進京赴試游什剎海作海印寺閣眺》,嘉靖南京三部尚書湛若水作《海印寺鏡光閣登高》二首,正德朝復古派前七子之一何景明作《慈恩寺》一首。這些詩歌說明,大慈恩寺廢棄後,該寺部分建築仍存在,並成為嘉靖、正德兩朝文人墨客的遊覽之所。[3]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外藩逼近北京,北京城外的難民湧入城內避難。朝廷「詔於慶壽、海印二寺空地結茇以居城外避虜之民。」可見此時大慈恩寺舊址的空地暫時成為難民安置之處。[1]

《日下舊聞考》載,「大慈恩寺在府西海子上,舊名海印寺,宣德四年重建。」「海子橋北有海印寺,宣德年間重建,改名慈恩,今廢為廠。」「海印寺久廢,今海潮寺中有嘉靖五年碑云:海印寺東為廣福觀,西為海潮寺,則址應在海潮寺東。」

王彬認為,《日下舊聞考》中所記的「廠」應為「供應廠」,是「中官服務的一個機構。明代為皇室服務的機關總稱內府,有十二監、四司、八局及其他機構。如內府供應庫、內承運庫等。供應廠是內府供應庫的一個下屬機構。清政府撤銷了明代為皇室服務的內府機關。只留下『供應廠胡同』、『廠門口』的地名。」明朝沈榜編的《苑署雜記》「北日坊」條,記錄了前海、後海周邊的若干胡同,其中有「十四鋪供應廠」(「鋪」是明朝行政區劃的一種)。「供應廠胡同」、「廠門口」在明朝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張爵編的《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清朝光緒十一年(1885年)朱一新編的《京師坊巷志稿》中均未記錄,在《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中有「越橋海子橋」、「染織局外」的地名,《京師坊巷志稿》中則已改為「三座橋」、「金絲套胡同」、「南、北官房」、「井兒」等等地名。[1][5]

大慈恩寺建築的毀滅時間,無明確記載。沈榜《宛署雜記》卷十九「海印寺」下注曰:「元初建今廢。」案《宛署雜記》成於明朝萬曆二十年(1592年),則大慈恩寺的建築毀於該年之前。朱大啟《海印廢寺即慈恩寺》曰:「我行海子橋,不見鏡光閣。唯有青蓮花,涼風吹不落。」朱大啟是萬曆三十八年進士,崇禎初年開始擔任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館,後來任大理寺卿,轉任刑部右侍郎,崇禎十五年逝世。可知海印寺的主體建築鏡光閣在萬曆末年或崇禎初年已毀。[3]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