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一种栖息于南美洲的蜥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墨西哥精蜥(學名:Heloderma horridum),又稱珠毒蜥,是毒蜥屬下的一種蜥蜴,主要分佈在墨西哥和危地馬拉南部,能分泌毒液。該物種所屬的毒蜥屬,為目前已知唯一會分泌毒液的蜥蜴屬別。墨西哥毒蜥體型較同屬的美國毒蜥大,體色更為黯淡,且身體上有淡黃色的斑點與條帶。它是肉食動物,主要以爬行動物與鳥類的蛋為食。墨西哥毒蜥分泌的毒液對人類的用處尚有爭議,不過,科學家已經發現了其中的幾種酶可能可以用來生產抗糖尿病藥,相關的藥物學研究仍在進行中。
墨西哥毒蜥目前正面臨着過度捕殺和棲息地破壞的問題,並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保護。
珠毒蜥屬於毒蜥科,該科的譜系歷史可追溯到白堊紀。毒蜥屬早在中新世就已出現,其中德克薩斯毒蜥(H. texana )在當時廣泛分佈於北美的大部分地區。毒蜥在形態學上相對保留較多祖徵,所以它們有時也被視作活化石[3]。儘管毒蜥與非洲、亞洲和澳大利亞的巨蜥親緣關係密切,但其擁有(巨蜥所沒有的)廣泛的地理隔離和獨特的生物學特徵;這表明,毒蜥屬更適合於一個獨立的分支[4]。
1829年,阿倫德·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魏格曼首次將該物種的學名定名為:Trachyderma horridum ,但他6個月後又將其更名為 Heloderma horridum [5]。 它的屬名「Heloderma」,意為「佈滿顆粒的皮膚」,源自古希臘語單詞「ἧλος」——意為「螺柱或釘子的頭部」和「δέρμα」(dérma),——意為「皮膚」。它的種名「horrĭdum」,是拉丁語中的單詞,意為「粗糙的」。
墨西哥毒蜥曾被分為四個亞種。2013年,四個亞種皆被提升為物種[6]。
二名法學名 | 常用名 | 命名者 | 地理分佈 |
---|---|---|---|
Heloderma alvarezi | 恰帕斯珠毒蜥 | 查爾斯 · 博格特 和 馬丁 · 坎普(Martin Del Campo);於1956年命名 | 墨西哥恰帕斯州到危地馬拉的西北邊境 |
Heloderma charlesbogertiT | 危地馬拉珠毒蜥 | 喬納森 · 坎貝爾 和 萬尼尼(Vannini);於1988年命名 | 危地馬拉東北部莫塔瓜河谷 |
Heloderma exasperatum | 富埃爾特珠毒蜥 | 查爾斯 · 博格特 和 馬丁 · 坎普;於1956年命名 | 墨西哥索諾拉州南部到錫那羅亞州北部的加利福尼亞灣沿岸 |
Heloderma horridumT | 墨西哥毒蜥 | 維格曼;於1829年命名 | 墨西哥索諾拉州南部和瓦哈卡州 |
成年墨西哥毒蜥體長約57至91 cm(22至36英寸),比美國毒蜥大得多,後者的體長僅有30至56 cm(12至22英寸)。墨西哥毒蜥從吻部至泄殖腔的長度約33至48 cm(13至19英寸)。成年墨西哥毒蜥的平均體重約為800 g(1.8磅),約為美國毒蜥平均體重的1.45倍,其中大型個體的重量可超過2,000 g(4.4磅)。已知最大的個體重量為4,000 g(8.8磅)[7][8] 雖然雄性比雌性體型稍大,但其並非兩性異形。該種蜥蜴雌雄兩性都有粗壯的頭部,但雄性的往往更加寬廣。[7]墨西哥毒蜥的鱗片很小,呈串珠狀,而且不重疊。除腹部外,其大部分鱗片都由骨內膜(骨狀真皮)覆蓋。[7]
珠毒蜥的體色大都接近黑色,但其身上有數目不一的黃色斑點或條帶;而恰帕斯珠毒蜥的體色則接近全黑。墨西哥毒蜥的尾巴很短,主要用於儲存脂肪,可支撐其在長達數月的夏眠中存活。不像許多其他蜥蜴會在遇到危險時斷尾求生,它們不會自斷其尾,且尾巴一旦斷裂便不能再生。墨西哥毒蜥有一個分岔的粉色舌頭,可以與犁鼻器協作以產生嗅覺。它們會伸出舌頭收集氣味,並在舌頭縮回時將其接觸到犁鼻器的開口處以產生嗅覺。[9]
珠毒蜥主要棲息於從索諾拉州南部到危地馬拉西南部的太平洋沿岸,以及恰帕斯州中部和危地馬拉東南部的兩處大西洋沿岸。[7]它們的棲息地主要分佈在沙漠、熱帶落葉林以及荒漠和乾燥疏灌叢,但也曾見於海拔1500米的松樹橡樹林。在野外環境中,珠毒蜥的活躍期為每年四月到十一月中旬,它們每天在地表活動的時間約為一個小時。[10]
毒蜥屬中有很多物種,其中墨西哥毒蜥被發現於索諾拉州和瓦哈卡州。富埃爾特珠毒蜥被發現於從索諾拉州南部到錫那羅亞州北部的加利福尼亞灣沿岸。恰帕斯珠毒蜥被發現於恰帕斯州北部和危地馬拉西北部韋韋特南戈市的Río Lagartero窪地。恰帕斯珠毒蜥往往是全黑色、棕色或灰色。[10]這三個亞種活動範圍相互重疊,屬於同域物種。危地馬拉珠毒蜥是唯一的異域物種形成,分佈在危地馬拉東北部莫塔瓜河谷的干谷(熱帶落葉闊葉林)中。[11]與最近的恰帕斯珠毒蜥種群相距約250公里。[12]據稱目前該物種野外只有不到200隻,屬瀕危物種。[13]
墨西哥毒蜥喜歡掏脊椎動物的巢穴,主要以鳥類和爬行動物的蛋為食。它是一種半樹棲物種,有時也會爬到樹上尋找獵物。[14]墨西哥毒蜥偶爾也會捕食小鳥、哺乳動物、青蛙、其它蜥蜴和昆蟲。著名的毒蜥飼養員史蒂夫 · 安吉利和羅伯特 · 阿普爾蓋特指出:圈養的墨西哥毒蜥最適合使用小型脊椎動物(如小鼠和大鼠)餵養。而從野外捕獲的野生蜥蜴可以使用雞蛋餵養。[15][16]
墨西哥毒蜥的毒腺位於其下頜,由爬行動物的唾液腺進化而來;每個腺體都有一根單獨的導管,通向其槽牙的基部。當其進行攻擊時,它會黏附在被攻擊者的身上,並通過撕咬使其混有毒液的唾液進入受害者的傷口。雖然其下顎撕咬能力很強,但是其沒有牙根的牙齒很容易從基部折斷脫落。墨西哥毒蜥的毒液是一種微弱的血毒素;雖然目前罕有引起人類死亡的案例,但可以確定的是,它會引起呼吸衰竭。其毒液由很多成分組成:包括L-氨基酸氧化酶、透明質酸酶、磷脂酶A、血清素和用於釋放血管活性激肽的高活性激肽釋放酶。但是,其毒液中不含對凝血有顯著影響的酶。迄今為止,幾乎所有記錄在案的咬傷人類的事件(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共有八次)都是由於用手或赤腳玩弄被俘獲的蜥蜴而導致的。[17]
相較於無脊椎動物,墨西哥毒蜥的毒液對脊椎動物的危害更為嚴重。其毒液會導致如大鼠等哺乳動物出現頸動脈血流量迅速減少,隨後血壓顯著下降,繼而呼吸變得不規則,並出現心動過速和其他心臟異常;也可能會出現體溫過低,水腫,以及眼睛、消化道、肺、肝臟和腎臟等器官的內出血等症狀。人類被墨西哥毒蜥咬傷後會極度痛苦,且疼痛的部位可能遠遠超出被咬傷的部位,並持續長達24個小時。 人類中毒後的其他常見症狀包括局部水腫、虛汗以及血壓迅速下降。但是,墨西哥毒蜥的毒液對自身及同類無效,對無脊椎動物也基本無效。[18]
但是最近的研究表明,其毒液中的一些化合物可能對糖尿病、阿爾茨海默病甚至愛滋病等疾病的治療起到一定的藥理學作用。[19] 1996年的一項研究顯示,一種名為exendin-3的激素可以與乳腺癌細胞細胞膜表面的受體結合以抑制其增殖,其對肺癌細胞的增殖或也能起到抑制作用。[20] 目前,這種激素已經由阿莫林製藥公司以艾塞那肽為名作為藥品銷售。[21]
墨西哥毒蜥在6~8歲時性成熟;它們通常在9月至10月交配,在交配之前,雄性之間會進行一次持續數小時的儀式性戰鬥,戰勝者與雌性交配。[9] 交配後,雌性蜥蜴會在10~12月之間產下2~30枚卵,這些卵會於次年6~7月完成孵化。[15]
目前很少見到幼年的墨西哥毒蜥。一般認為,它們幼年的大部分時間在地下度過,等發育到一定程度後(約2~3歲時)才會出現於地表。[22]
墨西哥毒蜥在其棲息地附近的當地文化中有很多神話與迷信。例如:人們誤認為它比響尾蛇更有毒;其尾巴可能會導致雷擊;或者是注視它的孕婦會流產。由於這種迷信思想的存在,當地人經常在看到墨西哥毒蜥時殺死它們。[23]
比較罕見的蜥蜴會被偷獵並在動物黑市中非法買賣。這些蜥蜴的一些特徵是圈養蜥蜴所沒有的;所以,其稀缺性與獨特性使得收藏家們開出了很高的價格。偷獵所導致的直接後果是,墨西哥毒蜥的種群數量大幅銳減,並被墨西哥法律納入瀕危保護動物名單,屬於A類(瀕危)保護級別;並且只在若干自然保護區內仍有分佈。[24]在危地馬拉,墨西哥毒蜥也受國家法律保護,其部分棲息地被劃為了自然保護區;這些保護區在CITES(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附錄Ⅱ中列出。[23]
目前,有不到200隻危地馬拉珠毒蜥棲息在莫塔瓜河谷的旱生闊葉林(熱帶和亞熱帶落葉闊葉林)中,由於當地人的捕殺以及開墾農田導致它們的棲息地被破壞,這種蜥蜴瀕臨滅絕。[23] 目前,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及其合作夥伴 ZOOTROPIC、CONAP、國際爬行動物保護基金會、林肯公園動物園、亞特蘭大動物園以及聖迭戈動物園已經聯合啟動了一項名為「毒蜥屬保護工程」的項目以保護莫塔瓜河河谷的半乾旱毒蜥棲息地。這項工程已經成功地使危地馬拉政府將毒蜥列入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附錄Ⅰ中,因此出口這些物種是非法的。[2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