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廟,位於紫禁城內的西北角,為紫禁城城隍廟[1]

Thumb
紫禁城西北角,遠處為西北角樓。左側帶黃琉璃瓦頂的建築是城隍廟的正殿。右側掛有「故宮博物院工會委員會」牌子的門是祀馬神所的入口,西北角樓下方露出的一個黃琉璃瓦頂的角即祀馬神所的殿角。房屋前方低處帶黃琉璃瓦的磚砌矮牆是內金水河東岸的護欄。
Thumb
紫禁城西北角,遠處為西北角樓。左側紅牆為城隍廟的東牆,牆內黃琉璃瓦頂建築即城隍廟正殿。遠處被樹木遮蓋的黃琉璃瓦頂建築是祀馬神所正殿
Thumb
城隍廟院內。圖中城牆為紫禁城西城牆。
Thumb
自北向南拍攝。右側為城隍廟,帶黃琉璃瓦的小門為城隍廟朝東的琉璃門,牆左側的草坪處在埋入地下的內金水河的正上方。左側紅牆為英華殿西跨院的西牆。遠處灰色的低矮小牆是露出地面的內金水河東岸護欄。
Thumb
城隍廟內景,自東南向西北拍攝。右側黃琉璃瓦頂的是城隍廟正殿,殿前有月台,近處為月台南側通向廟門的甬路。

歷史

总结
视角

城隍廟位於紫禁城西北隅,依紫禁城西城牆而建。清朝雍正四年(1726年)興建,咸豐七年(1857年)進行修葺。[2]

城隍廟建成以後,每年萬壽節及季秋遣內務府總管在城隍廟致祭,三月、九月、十二月各供玉堂春富貴花一對,朔日、望日供奉素菜。道光年間,每年八月萬壽節時,由大光明殿道士在城隍廟舉辦道場、誦經三日,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之後停止舉辦。[2]欽定大清會典》載,「祀紫禁城城隍,由內務府慶豐司牧所供餼羊。」[3]

由於城隍廟建在紫禁城的入水口處,所以此處的城隍兼有龍王和鎮水觀音的功能,每逢天旱無雨,皇帝便派大臣來此燒香拜神求雨。城隍廟內每個供桌上都擺放有乾隆帝奉獻的祭器、供品,海燈、瓷器、錫制燈盤、銀質蠟竿等物品上多有「乾隆」字樣。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廷祭神求雨之後,仍然大旱不雨,乾隆帝乃親自撰寫了一篇祭文,擺放在城隍廟內。《清高宗實錄·卷五百八十八》載此祭文:[1]

臣承命嗣服,今二十四年,無歲不憂旱,今歲甚焉。曩雖失麥,可望大田。茲尚未種,赤地里千。嗚呼,其惠雨乎!常雲不禱,未蒙靈佑,方社方澤,均漠弗佑。為期益迫,喈萬民誰救!敢辭再瀆之罪,用舉大雩,以申前奏。嗚呼,其惠雨乎!上天仁愛,生物為心。下民有罪,定宥林林。百辟卿士,供職惟欽。此罪在官,不在民,實臣罪日深。然上天豈以臣一身之故,而令萬民受災害之侵?嗚呼,其惠雨乎!謹以臣躬代民請命,昭昭在上,言敢虛佞?計窮力竭,詞戇誠罄。油雲沛雨,居歆賜應。嗚呼,其惠雨乎!

嘯亭雜錄》記載,在嘉慶年間的癸酉之變中,「諸王大臣聞變,皆由神武門入,至門,聞賊聚攻隆宗門,納蘭侍郎玉麟方迎駕歸,亦短衣踉蹌入集城隍廟前,時官兵至者未踰百,余皆仆隸。」[3]

清朝滅亡後,城隍廟逐漸冷落,不再舉行祭祀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此處和其東北側的祀馬神所一度被文物出版社用作印刷廠,神殿內安裝化鉛字爐,成為排字鑄字房和排字車間。文化大革命時期,這裏的造反派破四舊」,將城隍廟的城隍、祀馬神所的馬神砸毀,幸而殿宇、神壇留存下來。[1]

1966年7月,文物出版社珂羅版車間的一些工人,向故宮博物院領導請示:「十幾年來,城隍廟的泥胎偶像,一直盤踞在我們文物出版社印刷廠,霸佔着我們珂羅版84立方米的地方,影響我們的生產發展,我們曾多次提出,但至今仍未解決,現在我們再次嚴正提出: 『一定要把這些大王小鬼同反黨反社會主義黑幫分子徹底搗毀,連根拔掉。』不能保留這些宣揚封建迷信的牛鬼蛇神的統治地位,徹底剷除幾千年來一切剝削階級製造毒害人民的封建迷信工具。這些牛鬼蛇神和我們社會主義建設是格格不入的,我們提出請工作隊同志幫助解決。」(見1966年7月15日署名「文物出版社珂羅版車間全體工人」 的大字報[4]

故宮博物院領導接到請示之後,鑑於當時嚴峻的政治形勢,遂表示城隍廟舊址內的城隍泥塑神像11個,泥塑馬一對,「內容系封建迷信有毒素的東西,技巧低劣,是清代泥塑,並無保留價值,故同意將上述泥塑神像除掉。」(見1966年8月2日故宮博物院對文物出版社工人所寫大字報的回覆) [4]1966年8月3日,城隍廟內的泥塑神像十一座、泥塑馬一對被毀。[5]

後來,印刷廠因被確定為火災隱患,被指令遷走,城隍廟由《紫禁城》雜誌社進駐,劉北汜朱家溍進駐城隍廟辦公,故宮博物院工會則進駐祀馬神所辦公。[1]

建築

Thumb
近處為城隍廟正殿,遠處為紫禁城西北角樓

紫禁城西北角樓與神武門之間的城牆下,有一條水道穿過,為內金水河的進水口,進水口處修有鐵柵、水閘,稱「水關」,水關可控制水流、保持水位。在水閘以南,內金水河先向西,再向南,再向西,再向南,此後為一條約200米長,南北走向的筆直水道,與紫禁城西城牆之間距離約50米。城隍廟便建在這條筆直水道北端的西岸,紫禁城西北角樓的南側。[1]

城隍廟是一組獨立的建築群,其中軸線上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門、廟門、正殿,形成南北三進院。[2]

  • 琉璃門:山門前東側的院牆上辟有琉璃門一座,是出入城隍廟的必經之道。[2]琉璃門外的內金水河為一段地下河,河上蓋板成為平地。
  • 山門:面闊三間,灰瓦硬山頂[2]山門前有一座高大的影壁。影壁和山門之間有一株數百年樹齡的古槐。[1]
  • 廟門:面闊三間,黃琉璃瓦硬山頂,明間是穿堂,廟門後面正中有甬路連接正殿的月台。[2]
    • 東、西配殿:為廟門的配殿,各三間,灰瓦硬山頂。[2]
  • 正殿:坐北朝南,面闊五間,黃琉璃瓦硬山頂。正殿內曾經供奉紫禁城城隍之神,並且陳設有法器、經卷等等。[2]正殿前有月台,面闊四丈一尺五寸,進深二丈一尺,月台正前方有一條高台甬道通往廟門。月台是祭神時樂隊奏樂和陪祭大臣跪拜之所,早年還設有神廚、焚爐、香爐、海缸等等。[1]
    • 東、西配殿:為正殿的配殿,各三間,灰瓦硬山頂。[2]

城隍廟的建築至今仍保存完好。[2]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