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錐鐘菌(學名:Verpa conica、英語:bell morel、thimble fungus),是羊肚菌科的一種真菌,有時會與羊肚菌混淆。本種是一種假羊肚菌,特徵為菌蓋為頂針狀且與只與菌柄頂端相連[2]。
圓錐鍾菌 | |
---|---|
圓錐鍾菌 | |
科學分類 | |
界: | 真菌界 Fungi |
門: | 子囊菌門 Ascomycota |
綱: | 盤菌綱 Pezizomycetes |
目: | 盤菌目 Pezizales |
科: | 羊肚菌科 Morchellaceae |
屬: | 鐘菌屬 Verpa |
種: | 圓錐鍾菌 V. conica
|
二名法 | |
Verpa conica (O.F.Müll.) Sw. (1815)
| |
異名[1] | |
Phallus conicus O.F.Müll. (1775) |
分類
圓錐鐘菌最先由丹麥博物學家奧托·弗里德里希·穆勒(Otto Friedrich Müller)於1775年描述,並命名為Phallus conicus,隨後的研究者曾多次更改其分類,1801年Persoon將其分到錘舌菌屬(leotia),1821年塞繆爾·弗里德里克·格雷(Samuel Frederick Gray)將其分至Relhanum屬(現為鐘菌屬的異名),1898年又被奧托·科擇(Otto Kuntze)分至Monka屬,直到1898年才被奧洛夫·施瓦茲(Olof Swartz)分至鐘菌屬[1]。
描述
圓錐鐘菌的菌蓋平滑,呈鈴狀、圓錐狀,寬1.5至4公分[2],並只和菌柄頂部相接,菌蓋的邊緣游離呈群狀,下方為深棕色。白色的菌柄的高度5至11公分,寬1至1.5公分,表面為光滑或有小毛[3],通常為中空但較幼小的個體菌柄中間可能有填充棉狀菌絲。菌肉細而易碎,菌蓋易從菌柄分離。
美國真菌學家大衛·阿羅拉(David Arora)曾發現有樣本的菌蓋具有皺紋,形似鹿花菌屬(Gyromitra)[4]。
子囊孢子為橢圓形、光滑且透明,長28至34微米,寬15至19微米。典型的子囊長500至550微米且寬21至27微米,內含八個子囊孢子。側絲呈棒狀,有分枝且具有隔板[5]。
分佈與棲地
圓錐鐘菌可單獨、散佈地或成群生長於硬木林或松柏林的地面,通常接近河谷或沿着河床[5],在晚春形成子實體,接近羊肚菌形成子實體的時間。有報導指圓錐鐘菌曾在加州查帕拉爾(Chaparral)的灌叢帶大量形成子實體[4]。
可食性
雖然有些專家認為圓錐鐘菌是可食的[6][7],但也有人指出食用可能造成腸胃不適[8]。圓錐鐘菌常與皺蓋鐘菌混淆,而皺蓋鐘菌亦不適合食用[9]。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