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元光(657年4月4日—711年12月18日),字廷炬,號龍湖,唐朝將領,官至漳州刺史兼任漳浦縣令。淮南道光州固始縣(今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人,祖籍河東郡(今山西省夏縣一帶)[1],。父親陳政,母親吐萬氏。墓呈圓丘形,墓前碑文為:「唐開漳陳將軍墓」。
陳元光 | |||||||||||||||||||||||||||||||||||||||||
繁體字 | 陳元光 | ||||||||||||||||||||||||||||||||||||||||
---|---|---|---|---|---|---|---|---|---|---|---|---|---|---|---|---|---|---|---|---|---|---|---|---|---|---|---|---|---|---|---|---|---|---|---|---|---|---|---|---|---|
簡化字 | 陈元光 | ||||||||||||||||||||||||||||||||||||||||
|
漳州、潮汕與畲族史上的關鍵人物。福建漳州人與臺灣和新加坡的漢族閩南漳州移民後代,均尊稱其為「開漳聖王」,為漳州府住民,包含漳州福佬人和漳州客家人的精神信仰,其信仰圈亦擴及到廣東潮汕地區。
生平
陳元光是唐副諸衛上將陳政的兒子[2],住在漳江出海口處。唐儀鳳年間,廣州崖山發生民變,潮州、泉州(治所在今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的民眾紛紛響應。時為平民的陳元光在鄉里募兵,平定潮州的叛亂。朝廷析潮州東部之地,設置漳州,任命陳政為左郎將,守衛此地[1]。
當時陳元光所處的漳州屬「地極七閩,境連百粵」,是土著與漢族混居的區域。陳元光認為僅憑武力鎮壓是「兵革徒威於外,禮讓乃格其心」,而且「誅之不可勝誅,徙之則難以盡徙」,「功愈勞而效愈寡」。於是呈請皇帝在泉州、潮州之間設郡縣,以加強對該地區的統治。唐垂拱二年(686年),陳元光奏請在泉州與潮州之間設立漳州[3]。垂拱四年(688年)六月,朝廷下詔,准奏在原綏安地段創建漳州,轄漳浦、懷恩二縣,漳浦附州為縣,任命陳元光為漳州刺史兼任漳浦縣令[3]。
此後,陳元光平定閩粵三十六寨,建堡屯兵。使北至泉州,南至潮州,西至贛州。後來引進中原地區的耕作技術,種植水稻和麻、甘蔗、香蕉、荔枝、龍眼、花卉等經濟作物。
景雲二年十一月初五日(711年12月18日),苗自成、雷萬興之子又於潮州聚眾反抗朝廷,敵眾潛達岳山。陳元光聞訊率輕騎抵禦,因援兵晚到,被敵將藍奉高用刀刺傷,後於撤退途中死亡。其子陳珦守制三年。先天元年(712年),繼任漳州刺史。
陳元光沒被新、舊《唐書》《資治通鑑》記載,其事跡的記載最早始於宋代,詳情初載於明代中葉黃仲昭所纂《八閩通志》,之後的歷修方志也多有記載,如:
- 唐·張鷟《朝野僉載》
「周嶺南首領陳元光設客,令一袍褲行酒。光怒令曳出, 遂殺之。須臾爛煮,以食諸客。後呈其二手,客懼,攫喉而吐。」
- 唐·林寶《元和姓纂》
「司農卿陳思問、左豹韜將軍陳集原、右鷹揚將軍陳元光、河中少尹兼御史中丞陳雄:河東人。」
- 北宋·吳與《漳州圖經序》
「唐垂拱二年十二月九日,左玉鈐衛翊府左郎將陳元光平潮州寇,奏置州、縣。」
- 南宋·王象之《輿地碑記》
「朱翌 《威惠廟記》云:陳元光,河東人,家於漳之溪口。唐儀鳳中,廣之崖山盜起,潮、泉皆應。王以布衣乞兵,遂平潮州。以泉之雲霄為漳州,命王為左郎將守之。復以戰歿,漳人哭之痛,立祠於徑山。」
- 南宋·呂鑄 《題威惠廟》
云:「唐史無人修列傳,漳江有廟祠將軍。」
- 明·黃仲昭《八閩通志》
廈門大學民間歷史研究中心黃向春認為,東南區域社會文化史是由漢人「南遷」與土著「漢化」這兩條線索所構成的,流布東南的英雄祖先陳元光開閩故事,創造了身處「華夏邊緣」的人群與漢人正統性的連接[4]。
黃向春指出,新、舊《唐書》並無陳元光之記載;最早關於陳元光的記述雖始於宋,但其時已有人質疑;陳元光傳說流行地區出身的宋代知名學者劉克莊,所著《漳州諭畲》一文,詳細記述平定漳州「畬民」寇亂的過程,也未提及陳元光[4]。陳元光事跡的詳情初載於明代中葉黃仲昭所纂《八閩通志》,之後的歷修方志也多有記載,而且時間越晚,記載就越詳細,明顯有虛構故事重構祖先的歷史記憶的跡象[4]。
黃向春研究了唐宋以後,東南地區的「蠻僚」、「畲民」、「土人陷畲者」逐步被官府征剿、招撫成為「版籍民」,豪酋社會演變為家族社會的過程。黃向春認為,人們為了契合身份轉變並與整個地方社會的轉變相適應,通過重構祖先的「歷史」,來合理化其社會「現實」,並以之為基礎展開一系列新的文化實踐(如祖先祭祀、神明崇拜等)。以「南來-征蠻」的「陳元光英雄祖先」為敘事核心的族源傳說,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被創造出來並廣為流傳的[4]。
後代景仰
陳元光開發漳、潮地區的業績,受到歷代朝廷的褒崇。唐朝先天元年(西元712年),唐玄宗賜贈陳元光為豹韜衛鎮軍大將軍,臨漳侯,諡忠毅文惠。唐開元四年(西元716年),州治由綏安溪遷李澳川(今漳浦縣城)。朝廷為表彰陳元光功勞,唐玄宗下詔敕建「忠烈祠」於漳浦城郊西宸嶺上(即今威惠廟舊址),詔立「盛德世祀之坊」以旌表,明正祀典,派地方官員,春秋二祭。規定幾地方官員行至廟前馬頭橋牌坊止步,文官下轎,武官下鞍,步而恭祭之。唐貞元三年(西元786年),州治遷龍溪(今漳州市),德宗皇帝加封「靈著順應昭烈廣濟王」[5]。陳元光的事蹟主要發生在武則天掌權的時期,但是《舊唐書》與《新唐書》並未為他立傳[3]。宋代漳浦縣令(當時雲霄屬漳浦縣)呂璹的《謁威惠廟》詩有云:「唐史無人修列傳,漳江有廟祀將軍」名句為證。
唐貞元三年(西元786年),州治遷龍溪(今漳州市),德宗皇帝加封「靈著順應昭烈廣濟王」。北宋熙寧八年(西元1075年),宋神宗追封「忠應侯」。北宋政和三年(西元1112年),宋徽宗追封「開漳主聖王」,賜廟額「威惠廟」。北宋宣和四年(西元1122年),宋徽宗又賜封「忠澤公」。南宋高宗加封「英烈忠澤顯佑康庇公」等。清乾隆五十五年(西元1790年),乾隆皇帝八十大壽,相國蔡新入京祝壽,返鄉時帶回御賜皇燈一對,書「開漳聖王、高封祀典」。蔡氏後裔每年元霄節前提新燈至廟中懸掛,此俗傳沿至今。
明朝又改封他為昭烈侯。漳州地區人民把他尊為「開漳聖王」,崇祀他的廟宇遍及閩台,僅漳浦境內「聖王廟」就有近百座,臺灣崇祀他的廟宇也有300多座。臺灣以開漳聖王為主神的廟宇有86座,歷代香火甚旺。近年來,漳州市政府為紀念陳元光,將市區的主要街道命名為元光北路、元光南路。
墓葬
景雲二年(711年),陳元光戰死並葬於綏安溪大峙原(今漳浦盤陀大崎灣)。貞元二年(786年),移葬於石鼓山(今漳州市薌城區)[6]。墓呈圓丘形,墓前碑文曰:「唐開漳陳將軍墓」,目前有石羊、石獅、華表各一對[3]。
配嗣
依1986年的《台灣廟宇榜》,陳元光有四位副祀神「四輔將軍」,分別是輔信將軍李伯瑤、輔順將軍馬仁、輔信將軍沈毅、輔義將軍倪聖分。仇德哉《臺灣之寺廟與神明》有「五輔將軍」之說,多增加輔仁將軍。
開漳聖王廟
基隆市
臺北市
新北市
- 中和區中和大廟廣濟宮
- 樹林區山佳旨雲宮
- 新店區安坑j外五張太平宮
- 新店區安坑三城日興宮
- 金山區金包里廣安宮
- 萬里區野柳保安宮
- 萬里區昭靈宮
- 萬里區龜吼保民宮
- 萬里區中幅忠福宮
- 萬里區崁腳崑陽宮
- 板橋區聖安宮
- 雙溪區威惠廟
宜蘭縣
- 頭城威惠廟
- 礁溪漳福廟
- 壯圍永惠廟
- 壯圍永鎮廟
- 壯圍新社鎮安廟
- 壯圍東港鎮安宮
- 松仔腳靈惠廟
- 冬山聖福廟
桃園市
- 桃園區桃園景福宮
- 八德區聖王宮
- 蘆竹區外社聖王廟
- 大園區福隆宮
- 大園區五福宮
- 觀音區樹林復興宮
- 觀音區理教石橋復興宮
- 平鎮區東勢建安宮
- 大溪區埔頂仁和宮
- 大溪區大溪福仁宮
- 大溪區番子寮瑞源宮
- 大溪區百吉復興宮
- 大溪區水流東東興宮
- 復興區復興福興宮
- 復興區羅浮聖興宮
新竹縣
- 關西鎮崑崙七星殿
- 芎林鄉芎林百壽宮
臺中市
- 北屯區四張犁開漳聖王廟
- 西屯區惠來廟
- 西屯區啟興宮
- 龍井區景聖宮開漳聖王廟
- 烏日區建興宮
南投縣
- 草屯鎮陳府將軍廟
- 名間鄉大賢宮
- 竹山鎮竹山武德宮
彰化縣
雲林縣
- 麥寮鄉楊厝永安宮
- 古坑鄉古坑慈靈宮
- 斗六市斗六福興宮
- 北港鎮北港昭烈宮
嘉義縣
嘉義市
- 西區車店開山尊王廟
臺南市
高雄市
- 鳳邑開漳聖王廟
- 大寮區中莊慈聖宮
- 燕巢區面前埔興龍宮
- 茄萣區鎮福殿
- 杉林區威聖廟
屏東縣
- 九如鄉聖王廟
- 竹田鄉建安宮
台東縣
花蓮縣
- 花蓮市開靈宮
- 花蓮新城鎮安宮
- 保赤宮(陳氏宗祠),始建於1878年
影視形象
參考文獻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