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天一(1935年6月25日[1],塔吉克名依斯瑪義·賽里木江塔吉克族,生於新疆省伊塔道,原籍新疆塔什庫爾干中華人民共和國醫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是中國高原醫學的開拓者及主要學術帶頭人。[2][3]

快速預覽 吳天一, 本名 ...
吳天一
本名依斯瑪義·賽里木江
出生 (1935-06-25) 1935年6月25日89歲)
 中國新疆省伊犁行政區
民族塔吉克族
母校中國醫科大學
職業醫學家
研究領域高原醫學
政黨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關閉

生平

1935年,吳天一出生在新疆伊犁一個塔吉克族知識分子家庭,取名「依斯瑪義·賽里木江」。後來,隨父母到南京生活9年,有了漢文名「吳天一」。1951年,考入中國醫科大學。畢業後便和妻子隨中國人民志願軍朝鮮平壤醫院工作。1958年,響應支援大西北的號召到青海,和來自山東河南的許多青年一道支援當地建設。[2]

許多初到青藏高原的青年都得了高原病。隨後他又聽說,在一次邊境自衛反擊戰中,有士兵得急性高原病而造成減員。他由此決心將研究方向定為高原醫學領域。此後,他在當醫生的同時,開始了數十年的臨床觀察。[2]

1970年代末,吳天一從部隊轉業到青海省人民醫院,推動成立了「青海省高原醫學科學研究所」。1979年到1985年,主持了歷時6年、覆蓋5萬人的急慢性高原病大調查,對海拔4000米以上的果洛玉樹唐古拉等地藏族、漢族牧民體質特徵及各種高原病進行了調研,先後治療2萬多例患者。1990年,為闡明人體自低海拔急速進入高原後的生理反應及高山病發病規律,吳天一率中日聯合考察隊到海拔6282米的阿尼瑪卿雪山考察,在海拔5000米開展高山生理實驗10天後,日本考察隊因急性高原反應而停止活動,吳天一則率中國考察隊繼續行進,吳天一登上海拔5620米建立實驗站。此次實驗收集了不同海拔的人體生理數據,對高原醫學作出了貢獻。為此,在第四次國際高山醫學會上,國際高山醫學會授予吳天一「高原醫學特殊貢獻獎」。[2]

1997年,國際高山醫學會準備為急性高山病、慢性高原心臟病制定標準。吳天一率先領導中國專家建立中華醫學會高原病統一命名、分型、診斷標準。2004年,第六次高原醫學會在澳大利亞悉尼召開,吳天一提出的量化診斷標準獲一致通過,命名為「青海標準」,成為中國醫學界第一個國際標準。[2]

吳天一走遍了青海省、西藏自治區甘肅省四川省的大部分高原。他第一個報道高原肺水腫病,第一個報道高原紅細胞增多症,第一個報道成人性高原心臟病。他還系統研究了青藏高原的各型高原病,創建了慢性高原病量化診斷系統。[2]

青藏鐵路建設過程中,吳天一率領團隊提出急性高原病搶救「高壓艙、高壓袋、高流量吸氧」以及「低轉、低轉、再低轉」的急救措施,並配有衛生保障方案。在5年的建設過程中,共計超過14萬築路工人中,無一例因為急性高山病而死亡。在世界第六屆高原病醫學大會上,各國專家提出了現場觀察的要求,吳天一隨即帶各國專家170多人來到施工點觀察了高原氧艙及各種高水平醫療設備。[2]

青藏鐵路開工當年,吳天一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為青海省惟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也是塔吉克族惟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2]

吳天一每年會率隊到青海省條件最艱苦的黃南、果洛、玉樹等地開展巡迴義診,每次都是每天接待超過200人,被藏族群眾親切地稱為「好曼巴」(好醫生)。[2]2010年玉樹地震救災,他親自到各救援點指導並且參與搶救36例病人。吳天一的父母親人都在美國,但他堅持在青海省工作。[3]

獎項和榮譽

吳天一先後獲得香港何梁何利獎、中國光華科技獎、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全國抗震救災模範,並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3]

2021年6月29日,獲頒七一勳章。[4]2022年3月3日,入選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5]

以吳天一名字命名的菌種

  • 吳天一聖格奧爾根菌 Georgenia wutianyii |Tian et al. 2020[6],吳天一喬治菌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