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共主邦聯或同君聯合,又可譯作君合國、身合國、人合國(英語:Personal union),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被國際承認的主權國家,共同擁戴同一位國家元首所組成的特殊國與國關係;共主邦聯由多個獨立國家以某條約為法律依據,同意由一個君主對它們進行統治,從而實現比普通「聯盟」更加緊密的多國集團。在共主邦聯內,國家元首所在的成員國是名義上的宗主國,但宗主國必須給與其它成員國最大程度的尊重,共主邦聯的法律明確規定宗主國不能干涉其他成員國的內政,否則視為非法;而它的其餘成員國在國際地位上也被視作正常的獨立國家,只是成員國的最高元首為外國人,而且本國政府的領袖在出訪共主邦聯之外的國家時也不能享受最高規格的待遇[1]。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
共主邦聯屬於「邦聯」而非「聯邦」,它們的不同在於:共主邦聯的成員維持各自的獨立,而且這種關係沒有永久性,僅僅是因為國家元首是同一個人而結合,但仍然有法律效應;邦聯內的國家必須依法獨立或保留,宗主國不能強迫成員國留下、也不能任意開除成員國,而成員國也只能透過民主投票、依法決定自己的獨立與否[2]。
而聯邦制的國家在國際上則被視為一個統一的實體,有一個強大的聯邦政府能竭力防止內部獨立,內部的「成員國、聯邦共和國、聯邦州、自治領、自治區」等只是一般國家換了稱謂的「省、縣、郡」,依據民主程度的高低決定內部成員是否能真正有自治權。聯邦制的代表例如:第一種類型美國,美國的『州』擁有自己的法律,前提是絕不能凌駕於聯邦憲法之上,美國州甚至可以依照民主投票分割自己成為更小的州,只要不違背聯邦憲法其餘皆可自由操作;第二種類型俄羅斯,俄羅斯的全名為「俄羅斯聯邦」,在憲法裏也明確寫着俄羅斯內部有獨立的『自治共和國』,但這只是憲法上的徒有其名,實際上俄羅斯仍然是一個單一制的國家,共和國內沒有獨立的法律、聯邦政府也不下放權力,就算共和國透過民主投票的方式獨立也依然能被中央政府任意作廢、撤銷、或宣佈非法[3]。
由於共和國的元首多由選舉產生,因此共主邦聯多在君主制國家之間產生。在古代歐洲,多數共主邦聯的形成,往往是由於某國君主絕嗣,另一國的君主以他的血緣關係繼承某國的皇位。有些君主在聯姻後,嫁娶一國之君,以取得更多領土。在議會制興起後,也有經構成共主邦聯的各國之議會同意,以立法的手段,使構成共主邦聯的諸國合併為一國者。未經法律手段定義的共主邦聯,成員之間保持着很鬆散的關係,甚至還不及一個政府間組織。政治、法律、人民訴求的差異,如繼承律例的不同,往往會導致這種邦聯的解散。
進入20世紀,君主國的數目已大大減少,共主邦聯也越來越少見。現存最大的共主邦聯,是由英國和其它15個英聯邦王國組成的;這些國家共同推舉查理斯三世為國家元首。[4]
共主邦聯依其形式而有不同狀況,有些接近於國際組織(如英聯邦王國);但也有結合成為一個國家的情況(如英國、西班牙);也有因歷史上作為從屬國而形成的(如安道爾)。
鑒於在一戰期間國力衰退,聯合王國在戰後陸續允許一些殖民地自治,並改稱英屬自治領地。1931年12月11日,英國國會通過《1931年西敏法令》(Statute of Westminster 1931),給予各英屬自治領完全自主權,在國際場合是與英國完全平等的主權國家。一些自治領和前英殖民地在二次大戰後批准了《西敏寺法令》,脫離英國統治,獨立成為主權國家。不過,英國君主在名義上依然是這些國家的元首,與英國形成共主邦聯,即英聯邦。不過這個共主邦聯中亦有例外:巴布亞新畿內亞並非從英國獨立,而從澳洲取得獨立。現在尚有14國與英國保持這種關係,並設總督作為英國君主的代理人,代表君主行使職權,包括任命總理等。[5][4][2][6]
邦聯聯合國家 | 邦聯組織形式 |
---|---|
|
英聯邦王國 |
安道爾位於西班牙和法國之間,因此兩國長期爭奪其主權。1278年,雙方達成協議共享主權。法王亨利四世於1607年宣佈法國國王與加泰羅尼亞的羅馬天主教主教同為安道爾的國家元首。
後來法國推翻君主制,成為共和國。而共和國總統成為安道爾親王之一。法國總統既是法國元首,也是安道爾的國家元首之一,但兩國政府互為獨立,互不干涉。因此安道爾可謂與法國有共主邦聯的關係。惟法國總統和主教皆不處理安道爾日常政務,而是各委任一名代表,再由兩名代表任命獲議會支持的人當首相。
現今的西班牙原本主要由四個王國合併而成,分別是:
首先在1037年,卡斯蒂利亞和萊昂形成共主邦聯。然後在1076年,納華拉與阿拉貢形成共主邦聯。接着在1479年天主教雙王的聯姻下,阿拉貢與卡斯蒂利亞在1516年起成為共主邦聯,並實質上達致統一。最後在西班牙於1716年正式統一。
邦聯成員 | 共主邦聯 | 洲際地區 |
---|---|---|
丹麥
|
丹麥-挪威 | 北歐 |
丹麥
|
卡爾馬聯盟 | 北歐 |
丹麥
|
丹麥王國 | 北歐 |
神聖羅馬帝國
|
神聖羅馬帝國 | 西歐 |
西班牙
|
西班牙帝國 | 西歐 |
西班牙帝國
|
伊比利亞邦聯 | 南歐 |
奧蘭治親王國
|
大不列顛王國(1689年-1702年) | 西歐 |
大不列顛王國
|
大不列顛王國 | 西歐 |
荷蘭
|
荷蘭王國 | 西歐 |
英國
|
大英帝國 | 亞歐大陸 |
匈牙利王國
|
匈牙利-克羅地亞邦聯 | 歐洲 |
波蘭王國
|
波蘭立陶宛聯邦 | 歐洲 |
俄羅斯帝國
|
俄羅斯帝國 | 歐洲 |
奧地利帝國
|
奧匈帝國 | 歐洲 |
葡萄牙王國
|
葡萄牙-巴西-阿爾加維聯合王國 | 南美洲 |
剛果自由邦
|
歐洲、非洲 | |
高麗
|
瀋王 | 亞洲 |
玻利維亞
北秘魯 南秘魯 |
秘魯-玻利維亞邦聯 | 南美洲 |
大哥倫比亞
|
南美洲 | |
德蘭士瓦共和國
|
非洲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