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司馬羕(284年—329年),字延年。晉朝宗室,晉宣帝司馬懿之孫,汝南王司馬亮第三子,受封西陽王。西晉末年南渡江南,受晉元帝尊崇,官至太宰。後來因弟弟司馬宗意圖作亂而被免官。蘇峻之亂時,司馬羕支持叛亂的蘇峻,在事平後被賜死。
太康十年(289年),司馬羕獲封西陽公,官拜散騎常侍。元康元年(291年),父親司馬亮被楚王司馬瑋殺害,年僅八歲的司馬羕因獲鎮南將軍裴楷幫助逃走而得免被誅殺。司馬瑋被賈后誅殺後,司馬羕進爵為西陽王[1]。任步兵校尉、左軍驍騎將軍。
永興元年(304年)任侍中,但不久就因長沙王司馬乂被誅殺,自己是其黨人而被廢為庶人。光熙元年(306年),晉惠帝被迎回洛陽,司馬羕的封爵獲得恢復,並任撫軍將軍。永嘉初年拜鎮軍將軍,加散騎常侍,領後軍將軍。後東海王司馬越東出鄄城,司馬羕隨行,及後南渡長江。
司馬羕後來獲承制的司馬睿任命為撫軍大將軍、開府。後應詔與南頓王司馬宗領流民充實中州,但因江西地區荒涼閉塞,於是回到江南。長安被漢國攻破後,司馬羕與百官都勸司馬睿即晉王位,司馬睿最終接納,司馬羕亦升任侍中、太保。司馬睿繼位為帝後錄尚書事,後領大宗師,升任太宰。太寧二年(324年),王敦之亂被平定後,司馬羕加領太尉。司馬羕因為是宗室長輩元老,晉明帝亦特向他下拜,即使司馬羕的士兵有所劫略,因而有人彈劾司馬羕,明帝亦不問罪。
太寧三年(325年),明帝病重,遺詔司馬羕與司徒王導和中書令庾亮等人輔助年幼的太子。明帝死後,太子司馬衍登位,是為晉成帝,因皇帝年幼,下詔要司馬羕依安平王司馬孚的舊例,在殿上設牀帳,由皇帝迎拜他。但同年就被司馬宗圖謀作亂的事件波及而被免官,更遭降爵為弋陽縣王。
咸和二年(327年),蘇峻之亂爆發,蘇峻領兵以討伐庾亮之名進攻建康,朝廷軍隊不能抵禦,最終建康失守,由蘇峻控制了朝政。當時司馬羕就向蘇峻稱述其功勳去討好他,令蘇峻十分高興,於是矯詔恢復司馬羕的爵位。咸和四年(329年)二月,蘇峻之亂被平定,司馬羕被賜死,兩名兒子司馬播和司馬充以及嫡長孫司馬崧都被誅殺,封國被撤消。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