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英語:typhoon)是對發生於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的較強的熱帶氣旋的一種稱呼;相對應地,發生於大西洋及北太平洋東部的熱帶氣旋稱為「颶風」(hurricane),發生於孟加拉灣的稱為「風暴」等[1][2]。熱帶氣旋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要達到某個閾值才稱作颱風(較弱的熱帶氣旋只稱熱帶低氣壓、熱帶擾動等)。不同氣象機構對該風速值有不同定義,世界氣象組織定為12級(即64節或32.7米/秒或118千米/時)。[1]中國氣象局過去只用「颱風(級)」一詞表示熱帶氣旋的一個強度等級(12—13級,32.7-41.4m/s)而不指代熱帶氣旋本身,但為便於公眾氣象服務,自2013年起將強度達8級(17.2m/s)以上的熱帶氣旋直接稱作「颱風」(其中8—9級、10—11級的熱帶氣旋,世界氣象組織分別稱作熱帶風暴、強烈熱帶風暴);「颱風」自此既指達到熱帶風暴強度的熱帶氣旋,又可表示一種強度等級[3]。台灣和日本在日常稱呼中,亦將近中心最大風速達到8級(34節或63公里/時)以上的熱帶氣旋稱為颱風。本條目所說的「颱風」,指的是達到熱帶風暴等級(8級)的熱帶氣旋。
國際上,世界氣象組織規定,當發生於西北太平洋(具體來說,是指東經180度以西、赤道以北的太平洋洋面)或南海的熱帶氣旋達到熱帶風暴強度時,由日本氣象廳負責根據颱風委員會14個成員國家或地區提供的《颱風命名表》對其進行編號命名[4];若生成於其他洋面的熱帶氣旋移入西北太平洋洋面(一般只有東北太平洋的颶風),則只編號不命名(沿用該颶風原名)。這種熱帶氣旋的國際編號及命名是唯一的。此外,一些氣象部門有自己的編號或命名,如中國氣象局也會按照同一標準對熱帶氣旋進行編號,稱「國內編號」,可能與「國際編號」不一致[註 1];菲律賓雖然作為颱風委員會成員為颱風命名表提供了名字,但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會在國內另給颱風命名。
據夏威夷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統計,1950年至2022年間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平均每年有26.5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生成,其中平均每年有16.6個達到中心持續風速64節的颱風標準[6]。出現最多颱風的月份是8月,其次是7月和9月。
名稱由來
「颱風」一詞被認為源自古漢語「風癡」,今吳語南支的溫州話、台州話仍稱「風癡」,而閩南語的「風癡」音變為「風颱」,傳入官話後語序顛倒為「颱風」。[7]「癡」意指「長久」,古語有癡雨、癡雲、癡風。癡風最早出處為1124年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海道之難甚矣...又惡三種險:曰癡風,曰黑風,曰海動。癡風之作,連日怒號不止,四方莫辨」。[7]「風癡」在文獻中見於南宋《增脩互注禮部韻畧》,「颶風者,具四方之風也,永嘉人謂之風癡。」[8]。「風颱」最早出處是1566年潮州戲文《荔鏡記》載「風台過了,今即會(回)南」。[7]「颱風」在文獻中見於1688年《臺灣府志》[7]。部份閩南語把「風癡」俗寫作「風篩」。[7]
相比「風癡」,漢語對颱風更早的稱呼是「舊風」、「風舊」,舊在古語指「長久」。280年晉《三國志·吳書·陸凱傳》載「蒼梧、南海,歲有舊風瘴氣之害,風則折木,飛沙轉石」,廣東在20世紀各地方志均收粵語「打風舊」一語,1990年調查時廣東年輕人只知普通話颱風,不知舊風。[7]另一說法「颶風」音近「舊風」,兩者實為一物,同音訛字。[9]453年《南越志》載「熙安多颶風。颶者,具四方之風也;一曰懼風,言怖懼也。」[7]約810年代《唐國史補》:「南海人言:海風四面而至,名曰颶風。颶風將至,則多虹蜺,名曰颶母。」[10]唐《嶺表錄異》、[11]《舊唐書》[12]、《宋史》[13]也有颶風用例。
各地對颱風的說法不同,1761年《重修潮州府志》收錄29種颱風的說法,包括回南風、落西風、蕩西風、奔龍、鐵風篩,1678年《廣東新語》亦收錄少量颶風的說法。[7]清末較常用為「颶風」,1922年竺可楨主張以「颱風」對譯typhoon,並在他擔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時獨尊「颱風」一語,令「颱風」成主流。[7]
「颱風」又有源自希臘語的說法。1560年葡萄牙人費爾南·門德斯·平托《遠游記》介紹了明朝沿海的颱風,歐洲學者稱此源自阿拉伯語tūfān(意為「轉」),最終源自古希臘語tuphōn(象徵暴風的希臘神話人物堤豐)。此一說法為現代歐洲的詞典承襲,但若中文「颱風」源自歐洲或中東,中國古籍應有記載外國人稱風暴為颱風的記錄,然而沒有。[14][15]
生成
颱風發源於熱帶海面,由於溫度高,大量海水被蒸發到空中,形成低氣壓中心。隨着氣壓的變化和地球自身的運動,流入的空氣也旋轉起來,形成一個逆時針旋轉(位於北半球)的空氣漩渦,這就是熱帶氣旋,稱為熱帶擾動。只要氣溫不下降,海水溫度也足夠高,這個熱帶氣旋就會越來越強大,最後形成颱風。
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科學家估計,一個熱帶氣旋每天釋放5×1019至2×1020焦耳的能量,比人類所有發電機加起來高200倍,或等於每20分鐘引爆一顆1000萬噸的核彈。
結構上來說,熱帶氣旋是一個由雲、風和雷暴組成的巨型的旋轉系統,它的基本能量來源是在高空水汽冷凝時汽化熱的釋放。所以,熱帶氣旋可以被視為由地球的自轉和引力支持的一個巨型熱力發動機,另一方面,熱帶氣旋也可被看成一種特別的中尺度對流複合體(英語: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不斷在廣闊的暖濕氣流來源上發展。因為當水冷凝時有一小部分釋放出來的能量被轉化為動能,水的冷凝是熱帶氣旋附近高風速的原因。高風速和其導致的低氣壓令蒸發增加,繼而使更多的水汽冷凝。大部分釋放出的能量驅動上升氣流,使風暴雲層的高度上升,進一步加快冷凝。
熱帶氣旋因此能夠取得足夠的能量自給自足,這是一個正回授的迴圈,使得只要暖濕氣流和較高的水溫可以維持,越來越多的能量便會被熱帶氣旋吸收。其他因素例如空氣持續地不均衡分佈也會給予熱帶氣旋能量。地球的自轉使熱帶氣旋旋轉並影響其路徑,這就是科里奧利力的作用。綜合以上敘述,使熱帶氣旋形成的因素包括一個預先存在的天氣擾動、高水溫、濕潤的空氣和在高空中相對較低的風速。如果適合的環境持續,使熱帶氣旋正反饋的機制藉着大量的能量吸收被啟動,熱帶氣旋就可能形成。
深層對流作為一種驅動力是熱帶氣旋與其他氣旋系統的主要分別,因為深層對流在熱帶氣候地區中最強,所以熱帶氣旋大多在熱帶地區生成。相對地,中緯度氣旋的主要能量來源是大氣中的已存在的水平溫度梯度。如果熱帶氣旋要維持強度,就必須留在溫暖的海面上,使正反饋機製得以持續。因此,當熱帶氣旋移入內陸,強度便會迅速減弱。
結構
路徑[16]
颱風的主要生成地區為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當中以南海生成的熱帶氣旋數量較少。太平洋上的熱帶氣旋基本上全年都會生成,而以七至十月次數最為頻密。熱帶氣旋生成的位置分佈與季節有關,在冬、春季較為偏南,夏天和初秋較為偏北。
熱帶氣旋生成後的移動路徑主要受副熱帶高氣壓(副高)外圍氣流影響,所以副高的位置和範圍基本上決定了熱帶氣旋的路徑,其移動路徑大約可分為:
颱風在菲律賓周遭海域形成後,向西移動,並漸漸稍為偏北。於不同緯度生成的熱帶氣旋所經過的地區不一。緯度較低時會橫過菲律賓後進入南海,最後在廣東、廣西、海南、越南一帶登陸。緯度較高時可以經過巴士海峽,影響臺灣,然後在廣東、福建一帶登陸。由於冬、春兩季,副高位處較南,所以每年11月至5月的颱風生成緯度較低,路徑亦會偏南,一般只在北緯16度以南進入南海,最後在越南登陸,間中亦影響泰國,甚至進入孟加拉灣,例如2020年的熱帶風暴艾濤。
路徑和西進型接近,但向北分量增加。西北型颱風可以橫過臺灣島或橫過巴士海峽、之後在廣東及福建一帶沿岸登陸;亦可能經過琉球群島,在浙江、江蘇一帶沿海登陸。這種路徑的颱風多數出現於每年盛夏七至八月間,例如1996年的颱風賀伯、2021年的颱風煙花。
熱帶氣旋在菲律賓以東或關島附近形成後,先向西北偏西移動,至北緯15至30度附近轉向西北,最後轉向北和東北,成一拋物線。在11月至5月,多數轉向型熱帶氣旋在東經130度以東的太平洋上轉向北,較少登陸東亞陸地,主要影響太平洋上的島嶼。6月和10至11月的轉向型熱帶氣旋亦多數在海上轉向。7至8月的熱帶氣旋在較北、較西的地方轉向,途徑可以影響臺灣海峽北部和東海沿岸地區,轉向後可以影響朝鮮半島和日本等地,例如2018年的颱風康妮。
部份熱帶氣旋因外圍引導氣流不明,或受其他天氣系統影響(如藤原效應或季候風),路徑出現打轉、停滯等,明顯的例子有:1986年的颱風韋恩、1991年的颱風耐特、2001年的颱風納莉、2016年颱風獅子山等等。
強度分級
世界氣象組織及日本氣象廳以颱風(蒲福風級12級)為熱帶氣旋的最高級別,但部份氣象部門會按需要而設立更高級別,如中國氣象局、澳門氣象局、香港天文台之強颱風、超強颱風[17],台灣中央氣象局之強烈颱風,夏威夷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之超級颱風。
命名及編號
因為海洋上可能同時出現多個熱帶氣旋。在西北太平洋,幾乎每兩年都會出現一次3個熱帶氣旋同時出現的「三旋共舞」現象。最高紀錄是1960年8月23日,貝絲、卡門、黛拉、艾琳、費依等5個颱風同時出現而形成的「五旋共舞」[18]。由於當時這5個颱風構成了一個類似倒置的奧運五環的形狀且當年舉辦了羅馬奧運會,這個現象也被稱為「五環颱風」[19]。
美國軍方於關島上設置的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現已移至夏威夷),在二次大戰習慣對熱帶氣旋給予名字,方便識別。最初的名字全為女性,後來在1979年加入男性名字。從1947年至1999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區域的熱帶氣旋非正式地採用上述名字。
早在20世紀初至中期,中國及日本已自行為區內的熱帶氣旋編配一個4位數字編號,編號首2位為年份,後2位為該年順序號。例如0312,即2003年第12號熱帶氣旋。而美國海軍則為整個西北太平洋內的熱帶氣旋編配一個兩位數字編號,之後並改成兩位元數字加上英文字母W。
為減少混亂,日本在1981年獲委託為每個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區域內的達到熱帶風暴強度的熱帶氣旋編配一個國際編號,但容許其他地區繼續自行給予編號。自此,在大部分國際發佈中,發佈機構會把國際編號放在括號內(JTWC除外)。但是,各氣象機構有時對熱帶氣旋的編號會有差別,主要是因為其對熱帶氣旋強度的評估有所不同。例如在2006年太平洋颱風季,中國氣象局曾對一個未被日本氣象廳命名的風暴(中國氣象局的0614)編號,因此在餘下的風季,前者的編號都比後者的多出一個[20][21]。
1997年在香港舉行的颱風委員會第30次會議決定,由2000年開始,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命名表由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英語:WMO Typhoon Committee)制訂,共有五份命名表,分別由14個成員各提供兩個名字組成,名字會以提供方的英文名順序使用。不同於大西洋及東北太平洋,循環使用(即用完140個後名稱,回到首個重新開始)。日本氣象廳會同時根據這一套新名單為這些熱帶氣旋命名。這些名字及編號除了用於為國際航空及航海界發放的預測和警報外,亦是向國際媒體發放熱帶氣旋消息時採用的規範名稱。
同屬颱風委員會成員,中國氣象局、香港天文臺及澳門氣象局使用三家商議一致的中文譯名。[22][23]臺灣不是颱風委員會成員,使用另行翻譯的中文譯名;也並非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的委員,無法提供颱風名稱,亦無法提出除名要求。
當熱帶氣旋對某地區造成嚴重破壞,其可要求將其除名。原來的起名方會再提一個名字作替補。例如香港曾於2005年及2023年舉辦「颱風名字徵集活動」,由市民提名,再選出若干優勝名字,提交至世界氣象組織以最終選出其中一個名字。[24]
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未必會使用世界氣象組織的颱風命名,例如2020年造成重大破壞的颱風莫拉菲,在菲律賓的名字為「坤塔」(Quinta)。但菲律賓的除名方案和世界氣象組織一樣,如果造成嚴重傷亡則將被除名。
提供方 | 颱風名稱中英標準翻譯對照表 (與陸港澳統一譯名不一致的臺灣譯名[25]以括號標出) | ||||
---|---|---|---|---|---|
柬埔寨 | 達維(丹瑞) Damrey |
康妮(康芮) Kong-rey |
娜基莉(娜克莉) Nakri |
科羅旺 Krovanh |
翠絲 Trases |
中國大陸 | 未定 | 銀杏 Yinxing |
風神 Fengshen |
杜鵑 Dujuan |
木蘭 Mulan |
北韓 | 鴻雁 Kirogi |
桃芝(桔梗) Toraji |
海鷗 Kalmaegi |
舒力基 Surigae |
米雷 Meari |
香港 | 鴛鴦 Yun-yeung |
萬宜 Man-yi |
鳳凰 Fung-wong |
彩雲 Choi-wan |
青馬 Tsing-ma |
日本 | 小犬 Koinu |
天兔 Usagi |
天琴 Koto |
小熊 Koguma |
蠍虎 Tokage |
老撾 | 布拉萬 Bolaven |
帕布 Pabuk |
洛鞍 Nokaen |
薔琵 Champi |
坡鹿 Ong-mang |
澳門 | 三巴 Sanba |
蝴蝶 Wutip |
西望洋 Penha |
煙花 In-Fa |
梅花 Muifa |
馬來西亞 | 傑拉華(鯉魚) Jelawat |
聖帕 Sepat |
鸚鵡 Nuri |
查帕卡 Cempaka |
苗柏(莫柏) Merbok |
密克羅尼西亞 | 艾雲尼(艾維尼) Ewiniar |
木恩 Mun |
森拉克(辛樂克) Sinlaku |
尼伯特 Nepartak |
南瑪都 Nanmadol |
菲律賓 | 馬力斯 Maliksi |
丹娜絲 Danas |
黑格比(哈格比) Hagupit |
盧碧 Lupit |
塔拉斯 Talas |
南韓 | 格美(凱米) Gaemi |
百合 Nari |
薔薇(薔蜜) Jangmi |
銀河 Mirinae |
核桃 Hodu |
泰國 | 派比安(巴比侖) Prapiroon |
韋帕(薇帕) Wipha |
米克拉 Mekkhala |
妮妲 Nida |
玫瑰(庫拉) Kulap |
美國 | 瑪莉亞 Maria |
范斯高 Francisco |
海高斯(無花果) Higos |
奧麥斯 Omais |
洛克 Roke |
越南 | 山神 Son-Tinh |
竹節草 Co-May |
巴威 Bavi |
浮蓮(布袋蓮) Luc-binh |
桑卡 Sonca |
柬埔寨 | 安比 Ampil |
羅莎(柯羅莎) Krosa |
美莎克(梅莎) Maysak |
燦都(璨樹) Chanthu |
納沙(尼莎) Nesat |
中國大陸 | 悟空 Wukong |
白鹿 Bailu |
海神 Haishen |
電母 Dianmu |
海棠 Haitang |
北韓 | 雲雀 Jongdari |
楊柳 Podul |
紅霞 Noul |
蒲公英 Mindulle |
蜻蜓 Jamjari |
香港 | 珊珊 Shanshan |
玲玲 Lingling |
白海豚 Dolphin |
獅子山 Lionrock |
榕樹 Banyan |
日本 | 摩羯 Yagi |
劍魚 Kajiki |
鯨魚 Kujira |
道璣(時鐘) Tokei |
山貓 Yamaneko |
老撾 | 麗琵 Leepi |
藍湖 Nongfa |
燦鴻(昌鴻) Chan-hom |
南川(南修) Namtheun |
帕卡 Pakhar |
澳門 | 貝碧嘉(貝碧佳) Bebinca |
琵琶 Peipah |
琵鷺 Peilou |
瑪瑙 Malou |
珊瑚 Sanvu |
馬來西亞 | 普拉桑(葡萄桑) Pulasan |
塔巴 Tapah |
浪卡(南卡) Nangka |
妮亞圖 Nyatoh |
瑪娃 Mawar |
密克羅尼西亞 | 蘇力 Soulik |
米娜(米塔) Mitag |
沙德爾 Saudel |
沙布爾 Sarbul |
古超(谷超) Guchol |
菲律賓 | 西馬侖(西馬隆) Cimaron |
樺加沙 Ragasa |
紫檀 Narra |
阿穆丘 Amuyao |
泰利 Talim |
南韓 | 飛燕(燕子) Jebi |
浣熊 Neoguri |
簡拉維 Gaenari |
古莎莉 Gosari |
未定 |
泰國 | 山陀兒 Krathon |
博羅依 Bualoi |
艾莎尼(閃電) Atsani |
暹芭(芙蓉) Chaba |
卡努 Khanun |
美國 | 百里嘉 Barijat |
麥德姆 Matmo |
艾濤(艾陶) Etau |
艾利 Aere |
蘭恩 Lan |
越南 | 潭美 Trami |
夏浪(哈隆) Halong |
班朗 Bang-Lang |
桑達 Songda |
未定 |
颱風預警
颱風預警是熱帶氣旋盛行地區,於風暴可能吹襲期間,由各地專責機構發出的預告、警告。目的在於通知當地居民及民防組織,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如加固房屋門窗、加強排水作為或預防性撤離。這些警告涉及警告範圍內可能遭受的災害,而不是單純重複熱帶氣旋的預測路徑及強度,對於保障生命及財產安全更為重要。[26][27]
相關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