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諾斯語(Proto-Norse,亦稱為Primitive Norse、Proto-Nordic「原始北歐語」、Ancient Nordic「古代北歐語」、Old Scandinavian「古斯堪的納維亞語」、Proto-North Germanic「原始北日耳曼語」)是印歐語系的一個分支,通行於斯堪的納維亞,被認為是從紀元前的原始日耳曼語發展而來。原始諾爾斯語是一個典型北日耳曼語支最早的階段,也是斯堪的納維亞最古老的古弗薩克文刻文上所記載的語言,大約通行於2至8世紀(相當於羅馬鐵器時代晚期和日耳曼鐵器時代早期)。它在維京時期開始時發展成古諾斯語方言,後來演變為現代北日耳曼語支各語言(法羅語冰島語、大陸斯堪的納維亞語及其方言)。

快速預覽 原始諾斯語, 區域 ...
原始諾斯語
原始北日耳曼語
區域斯堪的納維亞
滅亡8世紀時發展成為古諾斯語
語系
文字古弗薩克文
語言代碼
ISO 639-2gem
ISO 639-3
語言學家列表1be
 qdl 「如尼語」(可能指古諾斯語
Glottologolde1239  古如尼語(可能)[1]
本條目包含國際音標符號。部分作業系統瀏覽器需要特殊字母與符號支援才能正確顯示,否則可能顯示為亂碼、問號、空格等其它符號。
關閉

音系

原始諾斯語音系相較於原始日耳曼語沒有太大變化。一些音素的實現可能隨時間發生改變,不過總體的音系及其分佈基本沒有改變。

輔音

更多資訊 唇音, 齒間音 ...
原始諾斯語輔音
唇音 齒間音 齒齦音 硬齶音 軟齶音 唇軟齶音
鼻音 m n (ŋ) (ŋʷ)
塞音 p b t d k ɡ ɡʷ
擦音 ɸ (β) θ (ð) s z h (ɣ)
顫音 r
近音 j w
邊音 l
關閉
  1. /n/被後接軟齶音同化為[ŋ],可能被後接唇軟齶音同化為[ŋʷ]
  2. 原始日耳曼語的/x/不再是軟齶音,變為/h/,最終在詞首消失。
  3. [β][ð][ɣ]/b//d//ɡ/的同位異音,主要出現在詞中。詞尾的[b][d][ɡ]清化,與清音合流。
  4. 音素/z/在如尼文中寫作轉寫為ʀ的音(注意與其他語言中的/ʀ/不同),其具體實現不明。其在原始日耳曼語中是簡單齒齦噝音(如哥特語),但經歷了R化,到如尼時代末期與/r/合流,則可能是類似[ʒ][ʐ]的音,在晚期有顫音化傾向。9世紀古東諾斯語如尼文銘文中,此音仍用獨立的字母書寫。

元音

從原始日耳曼語來看,元音系統的變化比輔音系統大。更早的/ɛː/低化為/ɑː/,非重讀的/ɑi//ɑu/單化為/eː//ɔː/。詞尾元音的縮短限制了原始日耳曼語的超長元音。

更多資訊 前元音, 後元音 ...
口元音
前元音 後元音
閉元音 i u
中元音 e o ɔː
開元音 ɑ ɑː
鼻化元音
前元音 後元音
閉元音 ĩ ĩː ũ ũː
中元音 ɔ̃ ɔ̃ː
開元音 ɑ̃ ɑ̃ː
關閉
  1. /o//u/經過a突變變來,也在詞尾作為原始日耳曼語/ɔː/縮短的結果。
  2. 長鼻化元音/ɑ̃ː//ĩː//ũː/只出現在/h/前,見於12世紀《第一語法專著》,並保留在現代艾爾夫達倫語中。
  3. 其他鼻化元音僅見於詞尾,不過並不清楚它們有沒有與口元音合流。/o//ɔ̃/則有對立,前者變為/u/(引發u突變),後者變為/ɑ/
  4. 後元音接/i//j/時可能有央或前的同位異音,這是i突變的結果:
    • /ɑ/ > [æ], /ɑː/ > [æː]
    • /u/ > [ʉ], /uː/ > [ʉː](之後/y//yː/
    • /ɔː/ > [ɞː](之後[œː][øː]
    • /o/本不會出現在/i//j/前,後來由類推出現(可見於加勒胡斯金角)。了,其同位異音可能是[ɵ]>[ø]
  5. 到原始諾斯語時代末,重讀的/e/發生裂化,變為降雙元音/jɑ/
  6. 同樣到原始諾斯語時代末,u突變的結果逐漸顯現,產生了展唇元音的圓唇同位異音。

重音

古諾斯語的音高重音落在第一個音節上,與其祖先原始日耳曼語相同。有人認為原始諾斯語有獨立的高低重音,繼承自原始印歐語,演化為現代瑞典語挪威語聲調,且產生現代丹麥語stød現象。[2][3]另一個理論認為,原始諾斯語長音節和對應的短音節獲得標記為音高的重音,最終產生了瑞典語和挪威語的聲調分佈。[4]很多語言學家認為,聲調對立的雛形至少要到古諾斯語時才產生。[5][6][7][8]

語料

如尼銘文

Thumb
Einang銘文(約400)的合成照片

現存原始諾斯語銘文都是古弗薩克文寫的如尼銘文。約有260塊現存古弗薩克文銘文,最早的可追溯到2世紀。

借詞

芬蘭語支保留了一些早期日耳曼語借詞,且變化相對較小。其中有些可能來自原始日耳曼語甚至更早,也有一些反映了諾斯語的創新,例如(附原始諾斯語形式):

  • 愛沙尼亞語juust、芬蘭語juusto「芝士」 < *justaz(古諾斯語ostr
  • 愛沙尼亞語/芬蘭語kuningas < *kuningaz「王」(古諾斯語kunungrkonungr
  • 愛沙尼亞語/芬蘭語lammas「綿羊」< *lambaz「綿羊」(古諾斯語lamb
  • 芬蘭語hurskas「虔誠」< *hurskaz「謹慎、機智」(古諾斯語horskr
  • 芬蘭語ruhtinas「王子」< *druhtinaz「領主」(古諾斯語dróttinn
  • 芬蘭語runo「詩歌、符咒」< *rūno「秘密、神秘、符咒」(古諾斯語rún
  • 芬蘭語sairas「病」< *sairaz「酸痛」(古諾斯語sárr
  • 芬蘭語vaate「衣服」< *wādiz(古諾斯語váð
  • 芬蘭語viisas「智慧」< *wīsaz(古諾斯語víss

薩米語支中存在非常廣泛的原始諾斯語借詞層。[9][10]

其他

拉丁語文獻中有些原始諾斯語專名,如Suiones(*Sweoniz斯韋阿人)之類部落名,還有《貝奧武夫》等手稿中的專名。

演變

原始日耳曼語到原始諾斯語

有文獻的原始諾斯語與無文獻的原始日耳曼語的差距很小。傳統上將原始諾斯語從西北日耳曼語中分離出來,因為其餘日耳曼語區(德國北部與荷蘭)缺乏文獻,無法進行充分的比較。斯堪的納維亞銘文被認為是原始諾斯語。有人對此持不同意見。Wolfgang von Krause認為,原始諾斯語時的如尼銘文用語是古諾斯語的直系祖先,但Elmer Antonsen則認為它們屬於西北日耳曼語。[11]

西日耳曼語方言的一個共同早期創新是非重讀雙元音的單化。非重讀的ai變為ē,如原始日耳曼語haitai>haitē(Kragehul I),非重讀的au對稱地變為ō。此外,原始日耳曼語重讀的ē低化為ā,比較哥德語mēna、古諾斯語máni(「月」,英語moon)。於是原始諾斯語不同於早期西日耳曼語方言,因為西日耳曼語的ē低化為ā不以重音為條件;古諾斯語中,早先非重讀的ē實現為i。例如,弱第三人稱單數過去時後綴-dē在古高地德語中變為-ta,元音較低,而古諾斯語中則是高元音i

z是濁舌尖齒齦擦音,在如尼銘文中以表示,其變為舌尖齦後近音ʀ的時間存在爭議。在詞尾位置輔音清化的規則下,z會被清化為[s]、並在銘文中拼寫為s。但在古弗薩克文種卻沒有這種痕跡,因此這輔音的音值只能是在清化之前就變了,否則就不會用不同於(s)的字母來表示。可以猜測這輔音的音值在[z][r]之間,是此音在古諾斯語中的反映。古瑞典語中,rʀ的對立一致維持到11世紀,這可從當時瑞典的大量銘文中看到。

原始諾斯語到古諾斯語

500年到800年原始諾斯語發生了兩個大變化。Umlaut使得元音受到後接(半)元音影響:古諾斯語gestr(「客」)來自原始諾斯語gastiz。其次,是元音裂化:*ferþuz>*hertōfjǫrðr>hjarta

Umlaut產生了新元音y(如*fullijaną>fylla)和œ(如*dōmijaną>dœma)。umlaut分3類:a-umlaut、i-umlaut、u-umlaut,最後一種在古諾斯語仍能產。第一種出現得很早,大約在公元500年左右發生,可見於加勒胡斯金角[12]元音造成的變化本身沒有對語言造成很大影響,只是使得接某些元音時產生新的後元音同位異音。後來詞中音消失使得umlaut元音變為詞法、音系中的主要特徵,將異音音素化

詞中音消失縮短了非重讀音節的常元音,很多縮短的元音消失了。另外,大多數非重讀短元音也消失了。第一個音節重讀的詞如原始諾斯語*katilōz變為古諾斯語katlar(大鍋)、PNhorną>ONhorn(角)、PNgastiz>ONgestr(客)。有些詞發生了更大的變化,如*habukaz>ON haukr(鷹)。

參考文獻

閱讀更多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