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真核生物的一大分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原始色素體生物(學名:Archaeplastida)即泛植物(Plantae sensu lato,廣義的植物),是真核生物的主要類群,包括紅藻、綠藻、陸生植物及少量合稱為灰胞藻的生物。除了狹義的植物(Plantae sensu stricto)外,其他原始色素體生物只具有部分植物特性,例如紅藻和灰胞藻沒有植物必需的葉綠素b。
在其他的分類方式上本類生物歸屬於原生生物而非植物。
所有這些生物體的色素體(葉綠體等)有兩層膜包圍,表明了這些生物體是直接內共生藍菌而進化來的。其他真核生物的色素體包有3或4層膜,顯示牠們是通過內共生綠藻或紅藻而獲得的色素體。這也是本類生物稱之為「原始色素體」生物的由來。
研究證據表明,紅藻、綠藻與陸生植物明確形成了單系群,擁有共同起源[6]。
原始色素體生物的細胞缺少中心粒,線粒體具有平的嵴,具有纖維素成分的細胞壁,以澱粉形式存儲食物。然而,這些特點也可能被其它真核生物所擁有。
原始色素體生物可分為兩條進化分支。紅藻具有葉綠素a和藻膽蛋白(phycobiliprotein),類似於大多數藍菌。綠藻與陸生植物被合稱為綠色植物,具有葉綠素a和葉綠素b,但缺少藻膽蛋白。灰胞藻具有典型的藍菌色素,並且其色素體不尋常地有細胞壁,稱為藍小體(cyanelles)[1]。
所有原始色素體生物都有色素體。其中灰胞藻的色素體與藍菌極為接近,這為內共生理論提供了證據。
大多數原始色素體生物的細胞有細胞壁,基本上但不都是由纖維素構成。
細胞組織方式變化很大,從單細胞到群體,或為細胞成串排列組成藻絲狀的絲狀體,不分枝、假分枝或真分枝,不具鞭毛,不產游動細胞。乃至出現細胞分化的多細胞生命。
最古老的原始色素體生物化石發現在北澳大利亞的綠藻化石,距今約15億-13億年前。這與分子時鐘計算出來的綠藻起源於15億年前相一致。最古老的紅藻化石距今約12億年。
原始色素體生物這一名稱在2005年被提出,當時的定義包含灰藻、紅藻與綠色植物[1]。
2015年以來,湯馬士·卡弗利爾-史密夫、柏特歷 J. 基林(Patrick J. Keeling)、阿拉斯泰爾 G. B. 辛普森(Alastair G. B. Simpson)和 Fabien Burki 各自帶領研究小組展開相關研究,發現最初定義的原始色素體生物可能不是單系群。前三個研究小組的分子分析結果均顯示,一類稱為皮膽蟲(學名:Picozoa 或 Picozomas)的原生生物嵌入了原始色素體生物內部,並與紅藻形成姊妹群,而隱藻生物的分類位置尚不明確[7][8][9]。四個研究小組的分析結果如下: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