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分子演化的研究中,單倍群(Haplogroup)是一組類似的單倍型(Haplotype),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單核苷酸多態性祖先。因為單倍群由相似的單倍型組成,所以可以從單倍型來預測單倍群。單核苷酸多態性試驗被用來確認單倍型。單倍群以字母來標記,並且以數字和一些字母來做補充,例如O3e1. Y染色體和線粒體單倍群有不同的單倍群標記方法。單倍群可用來標記數千年前的祖先來源。[1]

人類遺傳學英語human genetics中,最常被拿來研究的單倍群是Y染色體(Y-DNA)單倍群線粒體DNA(mtDNA)單倍群,這兩個都可以被用來定義遺傳群體。Y染色體去氧核糖核酸單倍群僅能以父系遺傳,同時mtDNA僅能以母系遺傳[註 1]

基於遺傳標記的人類單倍型分類,特別是藉助唯一事件多樣性英語Unique event polymorphism(UEPs),在過去幾年中快速發展着。

單倍群群體遺傳學

一般被認為對於某個存活到現在的特定單倍型突變自然選擇並不存在偏好與否,所以除去突變率(其會根據不同的標記而變化)群體遺傳學中主要影響單倍群比例的原因是遺傳漂變

人類Y染色體DNA單倍型類群

人類Y染色體DNA(Y-DNA)單倍型類群被命名為A到T,其中部分被更進一步以數字及小寫拉丁字母細分。主Y染色體單倍型類群編號的設計係由Y染色體協會建立。[2]

人類Y染色體DNA單倍型類群進化樹

Y染色體最近共同祖先
A
A1b A1a-T
A1a A2-T
A2 A3 BT
B CT
DE CF
D E C F
G H IJK
IJ K
I J LT K(xLT)
L T M NO P S
O N Q R

各族群Y染色體單倍型類群 · 著名的Y染色體單倍型類群人

Y染色體亞當是由研究人員命名,用來指稱人類父系的最近共同祖先。主要的Y染色體單倍群及其在前歐洲殖民地發生狀況的地理分佈如下:

Thumb
全球前殖民地各族群主要的Y染色體單倍群及其依據海岸遷移模型的可能遷移路線

無M168突變族群

有M168突變族群

M168突變發生於約公元前5萬年。

  • 單倍群C(M130):大洋洲、北/中/東亞、北美洲,僅略微存在於南美洲、南亞、西亞及歐洲
  • 單倍群F(M89):大洋洲、歐洲、亞洲、美洲
  • YAP+單倍群
    • 單倍群DE(M1, M145, M203)
      • 單倍群D(M174):西藏、日本及安達曼群島
      • 單倍群E(M96)
        • 單倍群E1b1a(V38):西非及鄰近區域,從前稱為E3a
        • 單倍群E1b1b(M215):東非、北非、中東、地中海地區、巴爾幹地區,從前稱為E3b

有M89突變族群

M89突變發生於約公元前4萬5千年。

  • 單倍群F(P14, M213):南印度、斯里蘭卡、中國、韓國
  • 單倍群G(M201):出現在歐亞大陸的許多族群,但比率不高;最常見於高加索、伊朗高原及安那托利亞;在歐洲主要分佈於希臘、意大利、伊比利、提洛、波希米亞;在北歐則極為罕見
  • 單倍群H(M69):南印度、斯里蘭卡、尼泊爾、巴基斯坦、伊朗、中亞及阿拉伯
  • 單倍群IJK(L15, L16)

有L15及L16突變族群

  • 單倍群IJK(L15, L16)
    • 單倍群IJ(S2, S22)
      • 單倍群I(M170, P19, M258):廣泛分佈於歐洲,少量發現於部份中東地區,其他地區幾乎沒有[3]
        • 單倍群I1(M253, M307, P30, P40):北歐
        • 單倍群I2(S31):中歐、東南歐及薩丁尼亞
      • 單倍群J(M304):中東、土耳其、高加索、意大利、希臘、巴爾幹、北非及東北非
        • 單倍群J*:主要發現於索科特拉島,少量發現於巴基斯坦安曼希臘捷克突厥人
        • 單倍群J1(M267):主要分佈於中東、埃塞俄比亞及北非的閃米人地區、伊朗、巴基斯坦、印度,以及達吉斯坦東北高加索人;具有DYS388=13的J1則與東安那托利亞有關
        • 單倍群J2(M172):主要發現於西亞、中亞、南歐及北非
    • 單倍群K(M9, P128, P131, P132)

有M9突變族群

M9突變發生於約公元前4萬年。

  • 單倍群K
    • 單倍群LT(L298/P326)
      • 單倍群L(M11, M20, M22, M61, M185, M295):南亞、中亞、西南亞、地中海地區
      • 單倍群T(M70, M184/USP9Y+3178, M193, M272):北非、非洲之角、西南亞、地中海地區、南亞,以往稱為單倍群K2
    • 單倍群K(xLT)(rs2033003/M526)
有M526突變族群
    • 單倍群M(P256):新幾內亞、美拉尼西亞、東印尼
    • 單倍群NO(M214)
      • 單倍群N(M231):歐亞大陸最北部,特別是烏拉爾人
      • 單倍群O(M175):東亞、東南亞、南太平洋、南亞、中亞
        • 單倍群O1(M1354):東亞、東南亞、南太平洋、南亞、中亞
          • 單倍群O1a(MSY2.2)
          • 單倍群O1b(P31, M268)
        • 單倍群O2(M122):東亞、南亞、東南亞、中亞。
    • 單倍群P-M45(M45):M45發生於約公元前3萬5千年
      • 單倍群Q-M242(M242):發生於約15,000-20,000年前。發現於亞洲及美洲
        • 單倍群Q-M3(M3):中美洲、北美洲、南美洲
      • 單倍群R(M207)
        • 單倍群R1(M173)
          • 單倍群R1a(M17):中亞、南亞、中歐、北歐、東歐
          • 單倍群R1b(M343):歐洲、高加索、中亞、北非、中非
        • 單倍群R2(M124):南亞、高加索、中亞
    • 單倍群S(M230, P202, P204):新幾內亞、美拉尼西亞、東印尼
Remove ads

人類線粒體DNA單倍體群

人類線粒體DNA單倍體群被標為不同字母: A, B, C, CZ, D, E, F, G, H, pre-HV, HV, I, J, pre-JT, JT, K, L0, L1, L2, L3, L4, L5, L6, L7, M, N, O, P, Q, R, S, T, U, UK, V, W, X, Y, and Z.

人類線粒體DNA單倍體群

  最近的共同線粒體祖先    
L0   L1  
L2 L3   L4 L5 L6 L7
  M N  
CZ D E G Q   A I O   R   S W X Y
C Z B F pre-HV   pre-JT P  UK
HV JT U K
H V J T

定義群體

Thumb
人類單倍型遷移地圖

單倍群可以用來定義遺傳學群體和地理分佈。例如,以下是mtDNA單倍群一般性區域分佈:

  • 非洲人:L0、L1、L2、L3、L4、L5、L6
  • 西部歐亞人:H、T、U、V、X、K、I、J、W
  • 東部歐亞人:A、B、C、D、E、F、G、Y、Z
  • 美洲原住民:A、B、C、D、X
  • 澳洲-美拉尼西亞人:P、Q、S

線粒體單倍群分為3群,以3個連續的字母L、M、N表示。人類第一次在群內分離成L0和L1-6。L1-6隨後引伸出其他群,其中的L3分離成M和N群。M群組成包括人類第一波由離開非洲,順着南部沿海地區向東的大遷移​​路線。

Y染色體DNA單倍型類群和線粒體DNA單倍體群的相同之處

以下是Y染色體DNA單倍型類群和線粒體DNA單倍體群大約的相同之處:

更多資訊 Y-DNA單倍群, mtDNA單倍 ...
Y-DNA單倍群 mtDNA單倍 地理分佈/族群
A L0 東非及南非
B L1、L4 東非及中非
E L2、L3 非洲
D、O、N、P、Q、C2 M8a/C/Z, D, G (M型); A, N9/Y (N型); B, F (R型) 東亞、西伯利亞
K、M (M9-正、M45-負) B、P (R型); N; Q (M型) 以及大洋洲的特定M分支 大洋洲
R、I、T、J、E (V13, M81, 及M123型) R0, HV/H/V, JT/J/T, U/K (R型) 南亞、歐洲、西亞、北非、非洲之角
Q、C2 A、X (N型), B(R 型); C、D (M型) 西伯利亞極東端、美洲
關閉

參看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