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去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半去勢(英語:Semi-castration或Monorchy)指割去男性一側睾丸的行為,屬於一種罕見的人體改造,醫學上稱為「單側睾丸切除術」。作為通過儀式進行的半去勢手術曾見於東非、南非、湯加、洛亞蒂群島以及加羅林群島等地的原住民族,但其本源和原因則因地區差異而大相逕庭[1]。不同於以絕育為目的的閹割,半去勢不會對生育能力產生明顯影響。
世界各地的分化
在密克羅尼西亞聯邦首都所在波納佩島,半去勢被稱作「lekelek」,意為「受刀割」。波納佩島民將這其視為男子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只有經過紋身和半去勢,男孩才可談婚論嫁、成家立業[2]:89-90。這一習俗首見於19世紀末西班牙殖民者的考察紀錄[3],德日等國的人類學家隨後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4][5]。根據記載,「lekelek」選在男孩年至14至16歲時進行。主刀人稱為「sou-n le:k」,一般由男孩家族摯友中經驗豐富者擔任。男孩側臥於地並蜷起雙腿以露出睾丸,在場的男性親友負責固定四肢防止掙扎[2]:89。主刀人用鋒利的竹刀或貝殼刀在陰囊根部向下割開長約2厘米的切口,擠出右側睾丸並切除。術後創口用山泉洗淨,敷上特製藥膏[5]:381[6]。由於不加任何麻醉,經常有人疼昏過去,而能鎮定自若經受這一儀式則被視為勇氣和陽剛的證明。男孩隨後必須在僻靜的山間小屋內住至傷愈,整個過程不得有女眷在場。待到傷口癒合,男孩全家要擺酒設宴,酬謝主刀人。[2]:90原始的「lekelek」傳承至20世紀初,直到一戰後波納佩劃歸日本委任統治為止。1922年,日本設立殖民機關南洋廳,對南洋群島原住民普及文明教育,同時立法禁止一切形式的人體改造,這一習俗漸次在新一代波納佩人中銷聲匿跡[7][8]。今天,「lekelek」轉義為情侶互相在對方身上割出傷口,以示兩人的愛情忠貞不渝[2]:89。

瑞典人類學家拉格克蘭斯考察發現,在澳洲帕爾默河流域、波利尼西亞湯加的紐阿托普塔普島、尼羅河以東的貝扎人、阿比西尼亞東部的兩個民族以及南非的六個民族中都曾出現過類似的習俗[9]:207。不同民族的形式不盡相同,或用兩塊石板夾碎,或由親生母親吞食[10]:183。在南非納米比亞的霍屯督人(今稱科伊科伊人),男童早至8到9歲,晚不過18到19歲便須接受手術。手術由村中祭司操刀,先用一頭新宰羔羊的脂肪塗抹男童全身,隨後用刀割開陰囊,快速利落地擠出左側睾丸,切斷並結紮精索血管,將混有草藥的羊脂團填入空癟的陰囊內促進癒合,再用鳥骨針和羔羊肌腱捻成的手術線縫合傷口。伴隨着第二次塗油,整個儀式才告完成[11]。西方旅行探險家自17世紀初便對此多有描述,但對其現實動機卻知之甚少[12]。一說有利於快速奔跑、便於狩獵;一說霍屯督人忌諱雙胞胎,又將雙胞胎的降生歸因於男性的左右睾丸,故而割之;一說在於抑制青年性慾,穩定出生率和社會秩序;另說僅為通過儀式,不一而足。拉格克蘭斯從民族學的角度提出:世界各地的半去勢習俗均起源自亞洲,後由含米特人經阿拉伯半島傳入東北非,最初作為布須曼人等狩獵民族考驗男子是否具備長途追獵毅力的通過儀式。非洲南端的霍屯督人在與南遷布須曼人的文化交流中習得了這一習俗,並基於自身游牧民族的特性賦予其「避免孿生」的新涵義,隨後進一步演變為部落內的懲罰手段,直至19世紀末逐漸式微[9]。對半去勢的記載延續20世紀初,可見當時這種習俗仍未從霍屯督人的某些支系中根絕[13]。
對生殖能力的影響
施行半去勢的民族長久以來繁衍生息、代代相傳,令人類學家推測該習俗可能對削弱生殖能力無甚作用[5]:382-383,這種推測也得到了醫學上的支持。現有的臨床經驗和部分研究表明,半去勢並不會對第二性徵、勃起功能及生育能力等造成嚴重損害[14]。這主要歸功於男性生殖系統極強的儲備能力以及睾丸的代償機制。對臨床病例的研究顯示,男性一側睾丸切除後,睾酮來源減少,促進促卵泡激素分泌,啟動垂體性腺負反饋機制,導致對側睾丸間質細胞分泌增加,在短期內將血清睾酮及精子濃度提升至正常水平,消除半去勢引起的改變[15]。若半去勢發生在青春期之前,青春期時健存睾丸還會出現代償性增生肥大這一組織學改變[16][17]。這也正是許多男性在因睾丸癌切除一側睾丸後,依然可以正常生兒育女的原因[18]。
參見
參考資料
拓展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