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譯雜阿含經》為《雜阿含經》的別譯本,共二十卷(《大正藏》分作十六卷,二誦,三六四經),其內容相當於《雜阿含經》〈八眾誦〉的全部偈頌,以及〈如來所說誦〉的一部分[1]

版本

《別譯雜阿含經》《大正藏》編號為T100,歷代佛經目錄記載作二十卷,《大正新脩大藏經》遵從《高麗藏》作十六卷。十六卷的版本保有「三十一首」攝頌,現存的二十卷本則遺佚其中一首(攝頌未含攝 260經),並少收錄258-267等十經[2]

其經題別譯二字,應為後人所加。《出三藏記集》與《眾經別錄》(敦煌寫卷 P. 3848)[3]沒有本經的紀錄,本經最早的記載出自法經的《眾經目錄》[4][5],和費長房的《歷代三寶紀[6][7],列入失譯。經文夾注寫「秦言」,又以如是我聞開頭,應為鳩摩羅什同時代或時代稍後的譯者[8]。辛嶋靜志認為就別譯雜阿含的語言特徵而言,大約是譯於 420 年至450 年之間[9]

考證

關於《別譯雜阿含經》屬於何種部派,有許多分歧的意見,而沒有定論。

最早提出推斷的,是古代日本僧人法幢,在《俱舍論稽古》中主張為飲光部水野弘元認為是法藏部化地部[10]印順認為五〇卷本是說一切有部的誦本,次第與二〇卷本相近,飲光部與說一切有部教義接近,又從說一切有部分化而出,傾向認為是飲光部[11]

榎本文雄等認為是說一切有部[12]。馬德偉(Marcus Bingenheimer)主張不應把別譯雜阿含歸於飲光部,因為法幢的論證有問題,又以五十卷本和二十卷本在帝釋相應的次第上相近,傾向認為是說一切有部[13]。辛嶋靜志認為不是說一切有部,因為在說一切有部的《雜阿含經》中,描述阿那律早上誦雜藏中諸偈頌之處,別譯雜阿含的對應文句是用法句偈,而非用說一切有部慣用的憂陀那稱呼,並主張是化地部[9]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