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視覺化(英語: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infovis)是對抽象數據進行(互動式的)視覺化表示以增強人類感知的研究。抽象數據包括數值和非數值數據,如文字和地理資訊。然而,資訊視覺化不同於科學視覺化:「資訊視覺化側重於選取的空間表徵,而科學視覺化注重於給定的空間表徵」。[1]
概述
資訊視覺化這個領域起源於人機互動、電腦科學、圖形、傳媒設計、心理學和商業方法領域的研究。它被越來越多地用作科學研究、數碼圖書館、數據探勘、金融數據分析、市場研究、製造業生產管理和藥物發現中的重要組成部分。[2]
資訊視覺化認為視覺化和互動技術可以藉助人眼通往大腦的寬頻帶通道來讓用戶同時目睹、探索並理解大量的資訊。資訊視覺化致力於建立那些以直觀方式傳達抽象資訊的手段和方法。[3]
數據分析是工業應用研究和解決問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基本的數據分析方法有視覺化(直方圖、散點圖、表面圖、樹狀圖、平行坐標圖等)、統計學(假設檢定、迴歸分析、PCA等)、數據探勘(關聯挖掘等)以及機器學習方法(聚類分析、分類、決策樹等)。在這些方法中,資訊視覺化,或視覺化數據分析,是人類分析師的認知能力最仰仗的,可以發現那些只是被人類的想像和創造力所限制的非結構化的「可操作的見解」(actionable insights)。分析師無需學習任何複雜的方法來解釋數據是如何視覺化的。資訊視覺化也是一種假設生成方案,通常後續會進行更多分析或形式化的分析,如統計假設檢驗。
歷史
現代視覺化的研究始於電腦圖學,電腦圖學從一開始就用於研究科學問題。然而,其早期圖像處理能力的缺乏往往限制了它的實用性。最近對視覺化的重視起始於1987年《科學計算》的電腦圖形視覺化研究特刊。從那時起,有過幾次會議和研討會,由IEEE電腦學會和ACM SIGGRAPH共同主辦。[4] 他們一直致力於數據可視化,資訊視覺化和科學視覺化等一般性議題,以及更具體的領域,如體視化。
1786年,威廉·普萊費爾,發表了第一個演示圖形。
具體的技術與方法
應用
資訊視覺化的見解被應用在的領域如:[2]
組織機構
- 組織機構
- 國際圖形繪製專題研討會
- Panopticon軟件
- 普度資訊視覺化工具和技術 (PIVOT Lab)
- 馬里蘭大學人機互動實驗室
- Vvi
參見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