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占基辅州
俄羅斯對烏克蘭基輔州的軍事占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俄占基辅州是从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第一天开始的军事占领,俄军利用白俄罗斯的领土进入乌克兰的基辅州,希望能占领州府兼该国首都基辅城,并在该地区设立亲俄的政府。因此,许多在基辅州北部和西部的城市因为在俄军抵达基辅的路途中而被占领。首都基辅也遭到广泛轰炸,但因为乌军的反攻从未被占领。4月初,俄政府因占领基辅市失败而决定从乌克兰北部撤退,占领也因此终止。
俄占基辅州 | |
---|---|
军事占领 | |
![]() 俄罗斯控制的领土 |
占领的经过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军队开始入侵乌克兰,主要目标是首都基辅。俄罗斯军队进入了基辅州并迅速占领了切尔诺贝利禁区内的切尔诺贝利和普里皮亚季。[1]
2月25日早上,三名俄罗斯破坏分子装扮成乌克兰士兵,进入在乌克兰议会(最高拉达大楼)以北10公里(或6英里)的奥博隆区。[2][3]
2月27日,乌克兰军队与俄罗斯破坏者继续斗争。与此同时,当地官员坚持认为该市仍处完全于乌克兰控制下。[4]
2月28日,新一波俄军向基辅挺进,但几乎没有任何直接的战斗,当天只向该市发射了三枚导弹。[5]卫星图像显示,有一长列俄罗斯车辆沿着一条 64 公里长(40 英里)的高速公路从北部前往基辅,距离基辅市中心约 39 公里(24 英里)。[6][7]
3月1日上午,俄罗斯国防部向基辅州当地平民发出疏散通知,因他们打算以乌克兰在基辅周边的输电设施为目标,希望避免对平民的影响。[8]数小时后,一枚俄罗斯导弹击中基辅电视塔,导成共10人死伤。[9][10]基辅市长维塔利·克里奇科 (Vitaly Klitschko) 禁止在基辅销售酒类,同时呼吁店主和连锁药店不要利用这情况而特意提高食品、必需品和药品的价格。[11]
3月22日,乌军发动反攻,把俄军赶出城市。乌克兰军队从附近的郊区和定居点疏散了数千人,其中仅在鲍里斯波尔就有2万人,并成功夺回了周围的村庄和城镇。[12][13]
3月10日,在占领卢基扬尼夫卡镇后不久,有目击者看到俄军的装甲车驶向布罗瓦雷。[14][13]
3月28日,乌军重夺了卢基扬尼夫卡,并将俄罗斯军队赶出了布罗瓦雷。在卢基扬尼夫卡,大部分房屋被摧毁,被毁的俄军坦克也留在街上。[15][16][17]
后果
俄罗斯军队将地雷分散在他们撤出的地区,排雷行动开始,美国计划提供 8,900 万美元用于在基辅、切尔尼戈夫、日托米尔和苏梅州进行排雷。[24][25]
俄罗斯军队广泛轰炸了基辅附近的一个小镇博罗江卡。士兵们在夜间使用集束弹药向居民楼开火。他们还在平民区留下了地雷。[31][32]
当布恰被俄罗斯占领时,俄罗斯士兵在布恰强奸、捆绑和杀害平民,让他们死在街头。当俄罗斯军队撤退时,他们在被毁坏的平民住宅中留下了无数坦克,尸体和地雷,遍布整个城镇。[33][34][35]
各城镇的控制
区 | 城市 | 人口 | 实际统治 | 备注 |
---|---|---|---|---|
基辅 | 2,952,301 | ![]() |
见基辅战役 | |
白采尔克瓦区 | 白采尔克瓦 | 207,273 | ||
斯克维拉 | 15,165 | |||
泰蒂伊夫 | 12,640 | |||
乌津 | 11,921 | |||
塔拉夏 | 9,689 | |||
布罗瓦雷区 | 布罗瓦雷 | 109,806 | 见布罗瓦雷战役 | |
别列赞 | 16,047 | |||
鲍里斯皮尔区 | 鲍里斯皮尔 | 64,117 | ||
佩雷亚斯拉夫 | 26,273 | |||
亚霍廷 | 18,995 | |||
法斯蒂夫区 | 法斯蒂夫 | 44,014 | ||
博亚尔卡 | 34,394 | |||
布恰区 | 布恰 | 37,321 | 见布恰战役和布恰大屠杀 | |
伊尔平 | 65,167 | 见伊尔平战役 | ||
维什内韦 | 42,983 | |||
奥布希夫区 | 奥布希夫 | 33,287 | ||
瓦西里基夫 | 37,068 | 见瓦西里基夫战役 | ||
乌克兰卡 | 16,081 | |||
博胡斯拉夫 | 15,789 | |||
卡哈尔雷克 | 13,133 | |||
米罗尼夫卡 | 11,103 | |||
勒日希夫 | 7,175 | |||
维什霍罗德区 | 维什霍罗德 | 33,109 | ||
斯拉武特奇 | 24,464 | 见斯拉武特奇战役 | ||
普里皮亚季 | ||||
切尔诺贝利 | 见切尔诺贝利战役 |
俄占行政区划
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仍视俄占行政区划为乌克兰领土的一部分,参见俄罗斯联邦并吞克里米亚和2022年俄罗斯吞并乌克兰东南地区
参见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