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泊苷[1][2](英語:etoposide,VP-16)又名鬼臼乙叉苷、足葉乙苷,商品名有Vepesid、Eposin、Etopophos,是一種廣泛應用的拓撲異構酶抑制劑類化療藥物。它是鬼臼毒素(一種大量存在於鬼臼,尤其是盾葉鬼臼中的物質)的人工合成衍生物。
臨床資料 | |
---|---|
商品名 | Vepesid |
AHFS/Drugs.com | Monograph |
MedlinePlus | a684055 |
懷孕分級 |
|
給藥途徑 | 口服,靜脈注射 |
ATC碼 | |
法律規範狀態 | |
法律規範 |
|
藥物動力學數據 | |
生物利用度 | 可變性很大(25~75%) |
血漿蛋白結合率 | 97% |
藥物代謝 | 肝臟(包括CYP3A4的參與) |
生物半衰期 | 口服6小時,成人靜脈注射6~12小時,兒童靜脈注射3小時 |
排泄途徑 | 腎臟與糞便 |
識別資訊 | |
| |
CAS號 | 33419-42-0 |
PubChem CID | |
DrugBank | |
ChemSpider | |
UNII | |
KEGG | |
ChEBI | |
ChEMBL | |
CompTox Dashboard (EPA) | |
ECHA InfoCard | 100.046.812 |
化學資訊 | |
化學式 | C29H32O13 |
摩爾質量 | 588.56 g·mol−1 |
3D模型(JSmol) | |
| |
|
歷史
鬼臼作為中藥使用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早在東漢時期,《神農本草經》就已有記載。然而,由於毒性劇烈(《神農本草經》中被列為「下品」),一直以來它的應用受到了限制。[3]
在1950年,科學家開始合成一系列的鬼臼毒素衍生物,並發現其中一種名為4'-去甲氧基表鬼臼毒素苯亞甲基糖苷(DEPBG)的物質最為有效(相對於它的毒性來說)。隨後他們又研製出了兩種有着更強抗癌活性的DEPBG衍生物,分別是在1966年被合成依托泊苷和1967年被合成的替尼泊苷。依托泊苷在在1983年由美國FDA批准上市。[4]
作用機理
依托泊苷能與DNA和拓撲異構酶II(拓撲異構酶的一種,用於輔助DNA的展開)形成三元複合物,使得拓撲異構酶II的複合物在DNA鏈斷裂之後穩定化(令斷裂的反應向右進行),並且進而阻礙DNA連接酶的工作,導致DNA的破壞。[5] 癌細胞的細胞分裂比普通細胞更頻繁,因此更依賴這種酶,且對DNA的破壞更敏感。因此,這導致了DNA複製發生錯誤並引起癌細胞的凋亡。[4][6]
用途
依托泊苷被用來治療多種癌症,包括肺癌、睾丸癌、卡波濟氏肉瘤、尤文氏肉瘤、淋巴瘤、膠質母細胞瘤和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等。它常與其他化療藥物組合用於聯合化療,如與博來黴素和潑尼松組成的BEP聯合療法(用於睾丸癌的一線治療)。它還被用於骨髓移植和幹細胞移植的預處理。[4]
依托泊苷通常是靜脈注射針劑或口服片劑。[7]
注意事項
靜脈注射必須緩慢進行(30~60分鐘),因為依托泊苷能夠降低血壓;醫生通常會不時觀察病人血壓並據此調節給藥速率。醫生還應定期檢查病人周圍血象和肝腎功能,並建議病人多喝水(1.5~3升每天)以預防腫瘤溶解綜合症引起的膀胱和腎損害。[7]
副作用
常見的不良反應有:骨髓抑制(劑量限制性毒性)、低血壓、靜脈注射處疼痛及靜脈炎、腹瀉或便秘、味覺異常和脫髮等;較少見的有頭暈、疲勞、噁心和嘔吐、過敏反應(如皮疹)、發熱、食慾減退、口腔潰瘍和間質性肺炎等。除此之外,與華法令合用會增強後者的抗凝血作用,可能引起出血。[7]
作為化療藥物,依托泊苷本身可能使病人患新的癌症。 2%至12%使用依托泊苷的病人會因此藥的副作用而患白血病。因這種藥物致癌導致的白血病死亡率極高。[8]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