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住民登錄證韓語:주민등록증住民登錄證 jumin deungnok jeung)是一種由大韓民國頒發的身份證,公民會在年滿17歲時領取[1]

快速預覽 住民登錄證 주민등록증, 首次簽發 ...
住民登錄證
주민등록증
Thumb
住民登錄證正面
Thumb
住民登錄證反面
首次簽發1950年(部分)
1968年(全國性)
簽發機構行政安全部
有效地區 大韓民國
類型身分證明文件
用途個人身分辨識
簽發對象大韓民國公民
關閉

卡片內容包含獨一無二的住戶登錄編號韓語:주민등록번호住戶登錄番號 jumin deungnok beonho)即為身份證號碼。前六位數字表示公民的出生日期,格式為 YYMMDD,例如,出生於 1980 年 8 月 15 日的人的前六位數字為 800815。最後七個數字包括出生登記地點等資料。

韓國公民和持有韓國永居的外國人皆使用相同形式的居民登記號碼來進行編號。

歷史

早期時期

朝鮮半島推行的第一項有關於戶籍登記的法律為出現於高麗朝鮮王朝時期的號牌制度韓語:호패법號牌法),該法條目的在於能使政府更加便利的控制及管理百姓的身分地位及住址等,並催生出了類似於現代的身分證一般的工具,稱為號牌(韓語:호패號牌),上面刻有所有人的姓名本貫戶籍職業及樣貌特徵等,以維持階級制度及管理人民,而政府會發給號牌予滿16歲以上之成年男性。

而之後繼承了朝鮮王朝的大韓帝國則製作了第一張現代化意義上的身分證。而目前韓國所使用的身分證制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韓國日本帝國中獨立後所制定的。[2]

戰後初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投降後朝鮮半島旋即獨立,但由於南北分別被兩大同盟國佔領,便分裂出兩個國家,並在之後發生了韓戰

然而隨着戰事的發生,南韓開始使用了公民證,為現今韓國身分證的前身,用以區分出合法居民及敵方間諜。因此,第一張居民身份證於1950年發行。

在卡片上,寫有詳細的個人資訊,如地址、職業、體重、血型等,以適應戰時的特殊情況。[2]

Thumb
1968年至2000年間所使用的住民登錄卡

第一張身分證

韓國的身分證字號起源於1962年的社會保障立法。但是在當時,由於公民和居民是可以雙重註冊的,因此沒有被正式執行。然後在 1968年,在「青瓦台事件」之後,當北韓特種部隊襲擊青瓦台時,便開始修改了《社會保障法》,之後便全國性的發給住民登錄證以掌握敵我身分。[2]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