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伊春市
中國黑龍江省的地級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伊春市,別稱林都、林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黑龍江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黑龍江省北部。市境東鄰鶴崗市、佳木斯市,南接哈爾濱市,西連綏化市、黑河市,北抵俄羅斯阿穆爾州、猶太自治州。地處小興安嶺南段,全境森林覆蓋率高。北緣黑龍江為中俄界河,松花江左岸支流湯旺河縱貫全境,西南部有呼蘭河、依吉密河,東北部有嘉蔭河。伊春市為中國重要森林工業基地,產業以林木開採及木材加工為主。2005年聯合國授予伊春市「城市森林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範例—綠色伊春」榮譽[1][2][3]。市人民政府駐伊美區。
Remove ads
Remove ads
歷史

伊春市,以湯旺河支流伊春河得名。伊春,蒙古語「依遜」,意為「九數」。清代,先後隸屬齊齊哈爾副都統和呼蘭副都統管轄。清末民初,劃歸湯原縣管轄,為第五區(南岔區),為原始森林地區。
1950年設伊春林業局。1952年9月29日設伊春縣,隸屬於松江省松花江專署。1954年2月松江省委根據東北局指示決定:撤銷中共伊春縣委,成立中共伊春林區工作委員會。中共伊春工委對伊春縣、伊春森林工業管理局實行統一領導。劉思聰任書記。1957年9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省直轄的伊春縣改伊春市,隸屬黑龍江省松花江專署。1957年11月20日成立8個區。1958年8月27日,省直轄的伊春市正式劃屬松花江專區,11月8個區改為8個人民公社。1960年3月增加8個人民公社,共轄16個人民公社。1962年12月17日改為轄11個區。1963年1月15日伊春市改為黑龍江省直接領導,1963年12月24日實施。1964年6月23日中發(1964)386號通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撤銷伊春市,成立伊春特區,實行實行以林業部黨組織領導為主、省委領導為輔的政企合一管理體制。特區在原10個區的基礎上,12月21日增設烏敏河、友好、紅星、東風、上甘嶺5個區。共轄15個區。各區和林業局實行政企合一。1965年4月16日,經省委批准,撤銷伊新區,設置伊春鎮、伊東區(和伊東林業局實行政企合一)。5月27日,經林業部批准,伊東、烏敏河林業局合併,名為烏敏河林業局。伊東區建制撤銷,原伊東區的行政區域歸烏敏河管轄。1966年11月,帶嶺林業實驗局由國家林業部下放伊春林業管理局領導。
1967年5月5日經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批准,建立伊春市革命委員會,這標誌着伊春特區實際改名為伊春市(省轄市)。下轄16個區革命委員會。同年,烏伊嶺林業局建成投產。11月17日,克林區革命委員會成立。至此,伊春市革命委員會下轄17個區革命委員會(伊春、帶嶺、南岔、浩良河、大豐、美溪、翠巒、烏敏河、雙子河、友好、上甘嶺、五營、紅星、新青、東風、烏伊嶺、克林)。
1969年11月13日南岔區(南岔林業局)與浩良河區(浩良河林業局)合併,稱南岔區(南岔林業局);友好區(友好林業局)與雙子河區(雙子河林業局)合併,稱友好區(友好林業局);成立西林區。
1970年4月1日國務院批准:撤銷伊春市,成立伊春地區,將鐵力、嘉蔭兩縣劃歸伊春地區。黑龍江省批准,將雙豐、鐵力、桃山、朗鄉四個林業局(「南四局」)和鐵力木材乾餾廠劃歸伊春林業管理局。伊春地區革命委員會下轄2個縣(嘉蔭、鐵力)、3個區(伊春、西林、克林)、13個區局合一的區(帶嶺、南岔、大豐、美溪、翠巒、烏敏河、友好、上甘嶺、五營、紅星、新青、東風、烏伊嶺)、4個林業局(鐵力、雙豐、朗鄉、桃山)。1972年5月23日,撤銷克林區。1974年11月20日,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批覆,帶嶺林業實驗局仍由省林業總局直轄。1979年12月14日,國務院288號文件決定,恢復伊春市,由省直接領導,政企合一體制不變。原伊春地區領導的嘉蔭、鐵力2縣仍歸伊春市領導。1980年10月25日,伊春市革命委員會改為伊春市人民政府,與伊春林業管理局合署辦公。實際負責具體林業事務的都是伊春資源林政局。
1983年12月24日,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批覆,烏敏河區改為烏馬河區、東風區改為湯旺河區、大豐區改為金山屯區。
2008年國務院於首批資源枯竭城市名單中將伊春列為5個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城市之一。
2018年10月,黑龍江伊春森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掛牌成立。撤銷伊春林業管理局(免與市政府合署),組建市林業和草原局。新設伊美、友好、烏翠、金林4個城區公安分局和雙豐、朗鄉、美溪、烏馬河、上甘嶺、五營、烏伊嶺7個森林公安分局,使延續多年的基層地方公安與森林公安「合署辦公、雙重職能」體制徹底廢除。
2019年7月13日,伊春市召開動員大會,宣讀《國務院關於同意黑龍江省調整伊春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撤銷了15個市轄區,新設立了湯旺縣、豐林縣、南岔縣、大箐山縣和伊美區、烏翠區、友好區、金林區8個縣區。
Remove ads
地理
境內為低山丘陵區,小興安嶺主脈由此向東南延伸。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降水量約630毫米,年均溫1.0℃,1月均溫-22.5℃,7月均溫21.0℃。
屬於溫帶季風氣候。
政治
Remove ads
人口
根據(中國)黑龍江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該地區常住人口為878881人[13]。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時,伊春市常住人口1,148,126人[14]。其中,男性人口577,388人,佔50.29%;女性人口570,738人,佔49.71%。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1.17。0-14歲人口107,418人,佔9.36%;15-64歲人口907,731人,佔79.06%;65歲及以上人口132,977人,佔11.58%。
2015年末,總人口1,211,895人[15],戶籍總人口121.19萬人,市區戶籍人口76.89萬人[16]。其中,城鎮人口974,572人,鄉村人口237,323人。男性人口603,423人,佔49.8%;女性人口608,472人,佔50.2%。出生人口5,161人,出生率為4.24%;死亡人口11,791人,死亡率為9.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45%。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6.3[15]。
2016年末,總人口1,175,812人。其中,城鎮人口949,882人,鄉村人口225,930人。男性人口584,865人,佔49.7%;女性人口590,947人,佔50.3%。出生人口4,662人,出生率為4.74%;死亡人口9,806人,死亡率為8.2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47%。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8.8。
2017年末,總人口1,159,286人。其中,城鎮人口941,288人;鄉村人口217,998人。戶籍人口城鎮化率81.2%,比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男性人口575,072人,佔49.6%;女性人口584,214人,佔50.4%。出生人口5,192人,出生率為4.4%;死亡人口15,567人,死亡率為13.3%,人口自然增長率為-8.9%。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7.9。
2018年末,總人口1,140,938人。其中,城鎮人口923,495人;鄉村人口217,443人。戶籍人口城鎮化率80.9%,比上年降低0.3個百分點。男性人口565,199人,佔49.5%;女性人口575,739人,佔50.5%。出生人口4,413人,出生率為3.84%;死亡人口9,736人,死亡率為8.4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63%。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2.7[17]。
2019年末,總人口1,124,360人。其中,城鎮人口918,676人,鄉村人口205,684人。戶籍人口城鎮化率81.7%,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男性人口556,788人,佔49.5%;女性人口567,572人,佔50.5%。出生人口3,879人,出生率為3.4%;死亡人口8,403人,死亡率為7.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0%。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8.5[18]。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878,881人[19]。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148,126人相比,十年共減少了269,245人,下降23.45%,年平均增長率為-2.64%。其中,男性人口為437,751人,佔總人口的49.81%;女性人口為441,130人,佔總人口的50.19%。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99.23。0-14歲的人口為65,043人,佔總人口的7.4%;15-59歲的人口為572,742人,佔總人口的65.17%;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241,096人,佔總人口的27.43%,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160,147人,佔總人口的18.22%。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744,000人,佔總人口的84.65%;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134,881人,佔總人口的15.35%。
2021年末,常住人口85萬人,戶籍人口1,083,641人。其中,城鎮人口942,771人;鄉村人口140,870人。戶籍人口城鎮化率87.0%。男性人口536,513人,佔49.5%;女性人口547,128人,佔50.5%。出生人口2,321人,死亡人口8,817人[20]。
Remove ads
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市有28個少數民族,人口38,488人,佔全市人口總數的3.08%。超過萬人的少數民族有滿族、回族,超過千人的有朝鮮族、蒙古族,其他少數民族人口都在幾人至幾百人之間。
據2010年人口普查,伊春市少數民族人口24,853人,佔總人口的2.16%,共31個少數民族。其中,僅鄂倫春族為世居民族,其他少數民族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遷入。人口數前七位的少數民族為:滿族(8613人)、回族(7644人)、朝鮮族(7024人)、蒙古族(1021人)、錫伯族(161人)、鄂倫春族(131人)、達斡爾族(81人)[21]。伊春市有1個民族鄉(鐵力市年豐朝鮮族鄉)和13個民族村(9個朝鮮族村、3個俄羅斯族村、1個鄂倫春族村)[22]。
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860,159人,佔97.87%;朝鮮族人口為6,414人,佔0.73%;滿族人口為6,369人,佔0.72%;其他少數民族人口為5,939人,佔0.68%。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減少263,114人,下降23.42%,佔總人口比例增加0.03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減少6,131人,下降24.67%,佔總人口比例下降0.03個百分點。其中,朝鮮族人口減少610人,下降8.68%,佔總人口比例增加0.12個百分點;滿族人口減少2,244人,下降26.05%,佔總人口比例下降0.03個百分點。
Remove ads
資源
有金、銀、銅、鐵、錫、鉛、煤等礦藏。
經濟
是中國重點林區之一,素有祖國林都和紅松的故鄉之稱。森林總蓄積量達2.45億立方米。樹種主要有紅松、落葉松、雲冷杉、楊、樺、胡桃楸、水曲柳。年產木材佔全國的1/10。
交通
教育
高職(專科)院校:伊春職業學院
名勝
- 黑龍江豐林自然保護區(豐林生物圈保護區,聯合國人與生物圈計劃,1997年)
- 黑龍江涼水自然保護區
- 伊春烏伊嶺濕地(2007)
- 紅星濕地(2007)
- 溪水國家森林公園
- 梅花山國家森林公園
- 回龍灣國家森林公園
- 桃山國家森林公園
- 日月峽國家森林公園
- 茅蘭溝國家森林公園
- 興安國家森林公園
- 金山國家森林公園
- 小興安嶺石林國家森林公園
友好城市
參見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