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爾曼·路德維希·費迪南德·馮·亥姆霍茲(德語:Hermann Ludwig Ferdinand von Helmholtz,德語發音:[ˈhɛʁman ˈluːtvɪç ˈfɛʁdinant fɔn ˈhɛlmˌhɔlts];1821年8月31日—1894年9月8日),德國物理學家、醫生。他在多個科學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尤其是在流體動力穩定性。德國最大的研究機構協會亥姆霍茲聯合會即以其命名。
生平
赫爾曼·馮·亥姆霍茲1821年出生於德國的波茨坦,父親為當地文法中學的教師。從小愛好自然科學,但為生活計,在柏林的醫學和外科研究所唸了醫科,由於該研究所的畢業生必須參加8年的兵役,亥姆霍茲1843年起在波茨坦擔任軍醫。1848年在亞歷山大·馮·洪堡的推薦下,提前結束兵役,開始了漫長的教學生涯,先是在柏林藝術學院教解剖學,1849年前往柯尼斯堡(時屬普魯士王國的東普魯士省,今為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擔任生理學和病理學教授,1855年接手波恩的解剖學和生理學教席,1858年轉去海德堡的生理學教席,1870年成為普魯士科學學會的會員。1871年亥姆霍茲任柏林大學物理學教授,1888年成為新成立的夏洛特堡帝國物理學工程研究所的第一任主席。
物理學研究
1847年,亥姆霍茲出版了《力量的保存》(Erhaltung der Kraft)一書,闡明了能量守恆的原理,亥姆霍茲自由能即以他來命名。他也研究過電磁學,他的研究預測了麥克斯韋方程組中的電磁輻射,相關的方程式以他來命名。
除了物理,亥姆霍茲也對感知的研究作出貢獻。他發明了眼底鏡,以及以他命名的共鳴器(Helmholtz-Resonator),他兩部光學和聲學的著作,《作為樂理的生理學基礎的音調感受的研究》(Die Lehre von den Tonempfindungen als physiologische Grundlage für die Theorie der Musik)、《生理光學手冊》(Handbuch der Physiologischen Optik),對後世影響很大。
生理學研究
Helmholz是第一位將物理方法運用到神經傳導速度測量的人。1849年,他測量出神經傳導速率是24.6~38.4 m/s,然後他開始測量生物的反應速度,發現神經傳導到大腦後還要許久才會有反應,於是他推測,在感官資訊變成有意識的知覺之前,大腦必然在我們意識不到的範圍裏先做了許多事去處理感官資訊,對神經訊號做評估、轉換、與重新導向。這就是認知心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中所稱「無意識認知歷程」的最初發現。[4]
亥姆霍茲方程
形如
的偏微分方程被以亥姆霍茲的名字命名為「亥姆霍茲方程」(亥姆霍茲偏微分方程),其中是拉普拉斯算子。
適合向量勢的亥姆霍茲偏微分方程是:
該方程出現在物理和理論電子學中,如在假設滿足時諧性的條件下,用變量分離求解波動方程。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