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一种运送旅客以及货物的服务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運輸是指某一物體(人或者是貨物)透過運輸工具(或交通工具與運輸路徑),由甲地移動至乙地,完成某個經濟目的的行為。因此,運輸是一種「衍生的經濟行為」,運輸多半都是為了完成某些經濟行為,例如購物、上班、上學、訪友等需求而進行。
而運輸主體與運輸工具在運輸路徑上所產生的互動現象,即為交通現象。因此運輸是一種兩地間的移動行為,而交通是兩地之間所發生的現象。「運輸」與「交通」兩詞常受到混用,中文慣用「交通擁擠」而非「運輸擁擠」,「運輸路徑」而非「交通路徑」。
運輸方式是使用某一特定交通工具、基礎設施或流程來實現位移的方式。對於一個人或一件貨物來說,可能在一次運輸過程中會涉及到一種或多種運輸方式,而多種運輸方式的情況下往往被稱為聯運。每一種運輸方式都有其優劣之處,往往需要根據成本、運輸能力、路線和速度等方面來考慮選擇何種方式。
人力運輸是使用人的肌肉產生力量來運輸他人和/或貨物,常見方式有步行、跑步和游泳,速度較慢。現代科技使用機器來加強人力。具有成本低,可以休閒、鍛煉身體,環保等優點。有時候,人力運輸是唯一可用的交通方式,特別是在一些欠發達或偏遠區域。人力同時被視作理想的可持續交通系統。
畜力運輸是通過役用動物來移動人和貨物的方式。人類可以直接騎在一些動物身上,讓其馱上貨物,戴上騎具,單個或組隊,連上雪橇或帶輪交通工具。
固定翼航空器,通常稱為飛機,是一種比空氣密度大的航空器,通過空氣和機翼之間的相互作用產生抬升力從而實現快速移動。該屬於是用來同旋翼航空器區分。自轉旋翼機則是兩種的結合。
航空器飛行需要地方起降,因此大部分航空器都要求建設機場,作為維修、存儲、補充燃料和裝載、卸下機組成員、貨物和乘客的基礎設施。大部分航空器都需要在陸地上起降,有一些則具備在冰雪、靜水上起降的能力。
航空器是僅次於火箭外第二快的交通方式。民航飛機速度可以達到955公里每小時(593英里每小時),單引擎航空器可達到555公里每小時(345英里每小時)。航空可以讓人和少量貨物快速長線運輸,但是有較高的成本和燃料消耗;對於短途或難以進入的地點,可以使用直升機。[1]根據《衛報》2009年的文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全世界任意時間估計有超過50萬人乘坐飛機。[2]
鐵路運輸是鐵路列車在兩條平行鐵軌——通常稱為鐵道、鐵路之間運行的交通方式。鐵路列車通常有一節或多節相連的列車組成。列車常通過鐵路機車驅動,早期列車多使用蒸汽或柴油驅動,新型列車則多通過電氣化鐵路提供電力驅動。相對的,以部分或全部的車廂作為動力來源的鐵路被稱為動力分散式。
道路是兩個或多個地理位置之間所修建的連接性基礎設施。[3]道路通常十分平整,方便出行;[4]當然在歷史上,道路並沒有正式修建和維護,因此也並不一定如此。[5]在市區,道路穿越整個城市或村莊,常會為其指定街道名,同時提供城市空間地役權和交通路線雙重功能。[6]
最常見的道路運輸載具是汽車:它是一種多輪載具,通過內燃機或電力驅動。其他使用道路的運輸載具包括:公車、卡車、摩托車、自行車和行人。截至2002年,全世界共有超過5.9億輛汽車。
汽車靈活性高,載客量少,同時耗能較大,且擠占空間,也是城市中最主要的噪音和空氣污染誘因;相對來說,公交車出行方式更高效、節能,但較不靈活、舒適。[7]
水上交通是通過水上運輸器在如海、大洋、湖泊、運河或河流等水體上移動實現的。
19世紀,第一艘蒸汽船面世。現在大部分船舶都使用內燃氣驅動。另外還有通過核能驅動的潛水艇等。
儘管相對較慢,現代海洋運輸在運輸大量物品時是極為高效的運輸方式。民用運輸船舶數量大概為35000艘,在2007年一年就運送了74億噸的貨物。[8]相對於航空運輸,水上運輸的成本明顯較少。[9]
有些水上交通不一定要通過水上運輸器。例如木材密度比水輕,因此可以在河流上游伐木後,直接將木材放在河流中,木材就會順着水流流到河流下游。
管道運輸通過管道運輸物品,大多數情況下為液體和氣體,氣動輸送系統通過使用壓縮空氣,可以輸送固體貨物。對於氣體/液體來說,任何化學性質穩定的液體或其他都可以通過管道輸送。短距離管道系統通常輸送污水、淨水、泥漿、啤酒等,長距離的管道網絡則用來輸送石油和天然氣。
纜索運輸則是一個涵蓋範圍較廣的交通方式,載具沒有內部的動力來源,而是通過纜索來驅動。通常包括升降機、纜車、電動扶梯等。有些也被稱為是傳送帶運輸方式。
航天運輸則是離開地球大氣層進入外層空間所進行的運輸方式,通過航天器進行。儘管人類投放了很多技術用於研究航天運輸,但是除了發射軌道衛星、進行科學實驗外很少使用。不過,人類已經成功到達了月球,同時探測器也已經被送往太陽系的所有行星。
亞軌道航天是在地球上最快的已知交通運輸方式。
基礎設施是允許交通工具可以運作的固定建築物。它一般包括道路、終端和供停靠和維護的設施。像是鐵道、隧道、道路和纜索等,載具移動的整條路線都必須修建。空中或水上運輸工具則無需這些。但是他們需要建立航空站和港口。
航空站、港口、車站等終端是旅客、貨物可以從一種交通方式轉換到另一種交通方式的地點。對於客運來說,終端使得各種交通工具交融在一起,使得乘客可以通過交叉使用多種方式,從而享受各種方式帶來的便利。例如,機場軌道快線可以將機場和城市中心和郊區連接起來。對於汽車來說,停車場是其終端,而巴士則有多個停靠點。[10]對於貨運來說,終端是轉運點,儘管有些貨物是直接從加工點運輸到終端用戶手中。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籌資可能來自公眾,也可能來自私人。由於交通具有自然壟斷的特性,對於公眾來說屬於必需品;因此道路、鐵路和機場的建設資金常常來自稅收。新的基礎設施項目常常會帶來大量支出與負債。許多基礎設施的所有者會對加收使用費,例如機場建設費。
載具指使用於人或貨物運輸的設備。除非有纜索或者肌肉動力,否則載具往往要自帶動力。
載具往往還需要配備一位駕駛員。但是有一些運輸方式,如快速軌道交通等已經實現了自動化。
私人交通運輸只服務於交通工具的擁有人本人,由他們本人駕駛。對於大眾交通或者貨物運輸,通常需要通過私人企業或政府負責運營。有時載具和基礎設施可能屬於某一公司,而負責運營的則是另一實體。
運輸是區域化(允許在不同的地點進行生產和消費)的關鍵因素之一。在歷史上運輸可以帶來一個地區的擴展,較好的運輸條件也可以帶來較多的貿易及人員的往來,經濟成長總和運輸量的成長及合理性有關[11],不過運輸的基礎建設及營運對土地有相當的衝擊,而且是最大的能源消耗者,因此可持續交通系統就成為大家關注的議題。
現代社會決定了住家和工作場所之間的實體距離,因此人們必需搭乘運輸工具上班或上學,或是進行一些日常的活動。旅客運輸也是旅行中必備的一環,是休閒運輸重要的一部份。企業需要員工到不同的地點開展業務,可能是為了重要的決定而進行面對面的接觸,或是讓一些專業人士到需要他們的地方。
交通規劃的目的是要可以高度的利用新的運輸設施,並減少其他的衝擊。利用運輸預測的模型,規劃者可以預測未來的運輸模式。運輸是運輸經濟學的一個主題,運輸工程是土木工程的一個分支,需考慮旅次發生、旅次分佈、運量分配及交通量分派,而實際的營運則是交通工程的內容。
由於運輸帶來的負面影響,有關運輸方式的選擇以及容量的擴充往往會是爭議的議題。車輛運輸可以視為是一種公地悲劇,個人的彈性及方便性最後會破壞整體的自然生態及都市環境。土地使用會依運輸方式的選擇而定,而大眾運輸工具可以有較好的空間使用率。好的土地使用會使日常的活動接近人們的住家,而將一些高密度的發展放在靠近運輸線或轉運站的地方,減少額外運輸需求的產生。運輸有聚集經濟效應,而除了交通之外,其他的土地利用也是在人群聚居時有較佳的利用率。運輸設備會需要土地,在一些城市中,用在街道及停車場的路面常會超過總面積的20%,有效率的運輸系統可以減少土地的浪費。
運輸消耗許多能源,世界上大部份的石油是用在運輸上。由於燃燒石油會排放一氧化二氮等廢氣及懸浮粒子,造成了空氣污染;也因為排放二氧化碳,加速全球暖化[12]。運輸同時亦是各種排放源中成長最快的[13]。在各種運輸中,道路運輸對全球暖化的影響最大[14]。因此各國提出環境法規要減少個人車輛的廢氣排放。不過這已被成長的車輛數量及使用量的調高所抵消[12]。許多可以減少車輛廢氣排放的方式都已被研究過[15][16]。能源使用和廢氣排放會依運輸形態而有大幅的不同,因此環境保護主義呼籲運輸方式由空運及道路改為鐵路及人力運輸,並且提高電動車輛比例以及運輸的能源效率。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