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語(Saka、Sakan),又稱東部塞語,是一種曾在塔里木盆地于闐王國與圖木舒克使用的塞族方言,屬東伊朗語。[4]在其下又分成兩種或三種方言,在于闐使用的,稱為于闐語(Khotanese),于闐塞語和和闐語等,在圖木舒克使用的,稱圖木舒克語(Tumshuqese)。
歷史
這兩種方言,都源自斯基泰人。漢語文獻中不見該區域受到過入侵的記錄,一種理論認為兩支操相近方言的塞人部落約在公元前200年定居於此。[5]:68
于闐語文本主要是7到10世紀的,也有些殘卷可追溯至5或6世紀。圖木舒克語的材料要少得多,難以精確定年,其中大部分可能寫於7世紀晚期至8世紀。[6]:377–415[7]
1968年,貝利從斯坦因收集品中發現兩件特殊的婆羅迷文書,其語言屬中古伊朗語東部方言,和其他方言存在較大差異,目前尚不能完全解讀。這兩件文書是在克里雅河西岸丹丹烏里克之北熱瓦克遺址發現的,這個地方屬古代扜彌境域。研究者認為這兩件文書的語言很可能即于闐統治之後扜彌人的語言扜彌語。扜彌國於公元2世紀末被于闐兼併。
塞語在突厥穆斯林征服于闐後逐步走向消亡。
在11世紀,于闐仍保持着自己的語言文字,這可能要歸功於麻赫穆德·喀什噶里。[8]:165–169[9]:72–康居語(Kanchaki)和粟特語等非突厥語到11世紀仍在一些地方使用。[10]:72–據信康居語屬於塞語。[11]:283–塔里木盆地在語言學上的突厥化到11世紀末基本完成了。[12]:71–
系屬分類
文本
除伊塞克石冢上一般被認為是于闐語的銘文外(也以佉盧文書寫),所有現存材料都來自和田或圖木舒克。敦煌文獻中,于闐語有超過2300份文本,[14]圖木舒克語只有15份。[15]它們由H. W. 貝利破譯。[16]最早的文獻是約4世紀的,主要是宗教文獻。例文見Or.6400/2.3。
註釋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