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展覽中心
上海市中心的会议展览中心,地标之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上海展覽中心(英語:Shanghai Exhibition Center)亦稱上海展覽館,位於上海市中心靜安區延安西路1000號,北靠南京西路,南面延安路高架,東起威海路林村,西到銅仁路。上海展覽中心現有展覽面積2.2萬平方米,大小40多個多功能會議室和會議廳。南部是以序館、中央大廳、東一館、西一館和西二館所組成的展覽區,北部是以友誼會堂和東二館組成的會議區[1]。
上海展覽中心 | |
---|---|
曾用名 | 中蘇友好大廈,上海展覽館 |
概要 | |
建築風格 | 新古典式 |
地點 | 中國上海 |
座標 | 31°13′36″N 121°26′53″E |
現居租戶 | 上海展覽中心 |
起造 | 1954年5月4日 |
竣工日 | 1955年3月5日 |
承建商 | 上海市人民政府 |
設計與建造 | |
建築師 | 安德烈耶夫、吉斯諾娃、華東行政委員會建築工程局設計公司 |
結構工程師 | 郭赫曼 |
主承包商 | 上海建築工程局 |
上海十佳建築(1949~1989) 新中國五十年上海十大金獎經典建築 | |
網站 | |
http://www.shzlzx.com.cn/ | |
地圖 | |
上海展覽中心建成於1955年,原名「中蘇友好大廈」,是上海的代表性建築之一,也是1950年代上海市建造的首座大型建築和上海的第一個展覽館[2],中心部分模仿莫斯科全聯盟農業展覽館主樓及聖彼得堡的海軍部大廈中央塔樓,與北京展覽館一樣同屬俄羅斯古典主義建築風格。曾評為「1949-1989 上海十大建築」。
上海展覽中心所在地原為英籍猶太人哈同的私人花園愛儷園,俗稱哈同花園,哈同與其夫人羅迦陵相繼去世後,太平洋戰爭爆發,被進入公共租界的日軍侵佔,幾經戰亂哈同花園逐漸荒廢。1954年,上海市政府在廢墟上開始建造中蘇友好大廈的工程,建成後由於中蘇交惡,曾經多次易名,不過建成以後在經濟,政治,科技等方面一直發揮着巨大的作用,1984年改革開放期間,終於正式定名為上海展覽中心,不但承辦了許多國內外重要的展覽會,也是一些政府工作會議舉辦場所。在2011年上海兩會搬至世博中心前,上海展覽中心還是上海市人大和上海市政協的開會地點。2004年起,上海展覽中心成為上海書展的主會場。[3]
歷史
英籍猶太人歐司・愛・哈同(Silas Aaron Hardoon,1849-1931年),利用擔任公共租界工部局、法租界公董局董事之職,在西摩路、靜安寺路、長浜路一帶,低價收買土地170餘畝,1904年,在湧泉浜(現南京西路)建造私人花園,1910年竣工,花園以歐司・愛・哈同與妻子羅儷蕤(羅迦陵)的名字中各取一字命名,稱為愛儷園,也稱為哈同花園。花園設計仿造《紅樓夢》裏所寫的大觀園為主,西式為輔。分內園與外園,內園有黃海濤聲、天演界劇場等,外園有渭川百畝、大好河山、水心草廬等三大景區,園中建有三個主廳、兩座樓閣、十八座亭閣,其間有佛塔、石舫、觀雲台、假山、池塘和花圃,全園景點不下二十餘處。愛儷園到1917年擴充為二百多畝。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是上海園林中的代表精品。哈同在此度過二十餘年晚年生活,直至他在1931年去世。1941年,羅迦陵去世,同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愛儷園(哈同花園)被日軍侵佔作為營地,園內建築被破壞殆盡,期間還曾歷遭數次火災,至1945年,偌大的園林僅剩幾間洋房而已。
1915年,哈同在愛儷園內設立了倉聖明智大學,倉聖是指中國傳說中創造漢字的聖人倉頡。學生從膳食、住宿到學雜費全部由學校提供,先設小學、中學,後來又增設了大學和女校。1916年,園內成立了廣倉學會。學校與學會,均以研究中國古代文字、古董和典章制度為宗旨。康有為、陳三立、王國維、章一山、費恕皆、鄒景叔等學者都曾在這裏作教書、編撰和研究工作。
哈同交友甚廣,各界名流都曾經是哈同花園的座上佳賓,有盛宣懷、羅振玉、章太炎、蔡元培、陳炯明、楊善德、盧永祥、何豐林等。孫中山,徐悲鴻曾在哈同花園居住過,徐悲鴻與第二任夫人蔣碧微女士在這裏相識,章太炎與夫人湯國梨的婚禮也是在哈同花園舉行的。
由於無人看管,以及戰時日軍和戰後當地民衆的侵蝕破壞,到1949年5月解放軍進入上海時哈同花園已經幾乎成爲廢墟。此時哈同的繼承人逃離上海,因此新的上海市政府徵收了花園。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中蘇結盟時期,爲了表達對蘇聯的敬仰,中共中央決定在1955年在上海舉行展覽,展示蘇聯在十月革命之後的37年終取得的經濟和文化成果。1953年,哈同花園被選為此次展覽的會址,政府決定在此建造新的展覽館。[4]1954年5月4日,中蘇友好大廈開始建造。1955年3月5日,中蘇友好大廈建成。建築頂端的紅色五角星距地約114米,比當時上海最高的建築物國際飯店還要高出20米。[5]蘇聯十月革命37周年展覽於1955年3月15日至5月15日在此舉辦。
1956年,大廈第一次作爲政治會議會址使用:中共上海市委第一次大會在此舉辦。直到2011年上海兩會改爲在世博中心舉辦,大廈一直是上海市人大和政協的會址,因此大廈實際上長期擔任著上海市的議會大廈的功能。1959年7月29日,中共上海市委決定,在中蘇友好大廈舉辦一個常設的上海工業展覽會。據有關資料顯示,在20世紀50、60年代上海所興建的樓宇都不得超過中蘇友好大廈塔樓上的紅星是一個在上海城市規劃中不成文的規定[2]。
由於中蘇交惡,1968年5月11日中蘇友好大廈改名,1978年9月20日上海工業展覽會舉辦期間改名為上海市工業展覽館。改為上海展覽館後,「上海展覽館」和「上海市工業展覽館」兩個名字開始同時被用來稱呼此建築。1983年12月3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決定建立上海展覽館擴建工程籌備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1984年6月9日,將上海展覽館、上海市工業展覽館和上海展覽館擴建工程籌備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這3個事業單位,合併成上海展覽中心並正式定名,大廈因此開始稱爲「上海展覽中心」。[6]
2001年,上海展覽中心進行大修,工程總預算達2.9億元人民幣。光是所需的黃金就有近5000克[2]。2002年2月,整修完畢。此次整修後,大廈的展覽區集中在南面部分,北部則是會議區。2005年,入選上海市第四批優秀歷史建築[7]。2021年,上海展覽中心再次進行大修。[8]
建築特色
上海展覽中心共佔地93,000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80,000平方米。中蘇友好大廈當時共有40多個大型展廳佔地面積計22萬平方米。
大廈的聚焦點是104米高的中心塔樓,設計仿莫斯科全聯盟農業展覽館主樓及聖彼得堡海軍部大樓,上豎鎦金鋼塔,尖頂上有一紅星。中心塔樓是南面主立面的中心,主立面從延安路街面後移,形成一個較大的廣場。中心塔樓的底部是圓頂的前廳,原稱「中央大廳」(現稱「前廳」),連接南部展覽區建築的三翼。從前廳往東、西分別有走廊連接東、西翼樓。兩座翼樓包圍了廣場的東、西兩面。這兩翼建造時分別是「農業館」和「文化館」,現在作爲展覽空間使用。兩翼樓內部建有宏大的樓梯引導來客往來各層樓。兩翼樓之間的廣場上有長方形的水池和音樂噴泉。[9]
中心前廳的北面是建築群中最大的一部分,其中央是46米寬,84米長的矩形大廳,上有跨度達30米的薄殼弧拱屋頂,箱形基礎,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此大廳原來是「工業館」的主要展廳,現在稱爲「中央大廳」。中央大廳兩旁是兩座方庭形建築,原來也是工業館的一部分,現在作爲展覽和會議設施使用。[9]
原工業館再往北是原「電影院」樓,現在稱爲「友誼大廳」。這裏現在是會議設施,是整個建築群的北端,其北向立面是柱廊設計的副立面,面向南京路。這一部分包括一座電影院或劇場,其下方是飯廳(原來是咖啡廳)。[9]
建築另一個特點就是大廈使用了很多俄羅斯風格的裝飾構件和黃金等貴重材料。塔的基部還曾經塑有一座巨大的雕像。雕像為中蘇兩個工人舉着錘子,象徵中蘇友誼。但在20世紀60年代中蘇關係破裂後被拆除[2]。
交通線路
附近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