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美經貿關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利堅合眾國關係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經常左右着中美關係的大局,主要涵蓋投資、貿易、匯率、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
![]() |
1972年中美關係開始恢復時,雙邊貿易額只有1,288萬美元,到了1978年增長到9.9億美元。而自1979年至1988年的十年中,中美雙邊貿易額從24.5億美元躍升至82.6億美元,年平均增長率達14.4%。2014年,中美雙邊貿易規模達到5,551億美元,雙向投資存量超過14,200億美元。2010年代,中國大陸一度是美國第一大貿易夥伴、第三大出口市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而美國則是中國大陸第二大貿易夥伴、第一大出口市場和第五大進口來源地。[1]然而自2018年以來,中美貿易戰和美國關稅的提升,使得中國對美貿易和出口額大幅下滑。202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降為美國第四大貿易夥伴。[2]
美國在華投資涵蓋了極其廣泛的領域,幾乎每個領域都能看到美國人的身影,美國已經成為中國大陸外資的主要來源地。美國企業在中國大陸設立了超過2萬個合資企業或獨資企業。中國大陸一些大公司正在成為跨國公司,也在美國有投資。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統計,美國對中國大陸的貿易逆差從2001年的281億美元增長到2018年3233億美元。中美貿易總額已經從1992年的330億美元發展到2018年的6335億美元。由於統計口徑差距,美國商務部統計數據,對中國大陸逆差從2001年830億美元增長到2018年4192億美元,貿易總額增長到2018年6598億美元。
低端組裝工業從亞洲新興工業國家轉移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逐漸成為加工產品鏈條中的最後一環。由於美國對進口產品只計算總價格,很多台灣、日本、韓國的產品在中國大陸進行加工最後一道工序後才出口到美國,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的部分被高估。
進入21世紀中美貿易逆差問題成為影響中美經貿關係的主要問題,並由此涉及人民幣匯率問題。
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貿易逆差,2017年達到2758億美元(中國統計數字)或3752億美元(美國統計數字)。
![]() |
美國對華貿易逆差是全球貿易失衡的一部分,根本原因是深度的經濟結構問題。全球化時代中發達國家為實現生產要素優化配置,把落後產業轉移到勞動力成本較低的發展中國家,其產品因具有價格競爭優勢深受發達國家消費者歡迎,發達國家對此類產品進口需求巨大,由此導致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巨額貿易逆差。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東盟國家就是這類發展中國家的典型。
而中國的加工貿易政策是世界上最寬鬆的,原產地證發放標準極低,有大量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利用這項政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加工出口基地,經由香港再出口發展到第三國(地區)的迂迴貿易。
主要在於通過第三方(主要是香港)的轉口貿易是否計算進入中美貿易逆差中。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