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中國大陸慣用語,指1980年至1989年間出生的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八零後,中華人民共和國術語,用於表示1980年-1989年出生的人。由於1980年代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開始執行計劃生育政策,80後成為獨生子女的代名詞。80後同時也是中國改革開放後的第一代。目前80後的年齡在34歲至44歲之間。
八零後,以出生時間來界分人的文化群,這個詞由一些作家、社會評論家提出,本來是文壇對1980年-1989年出生的年輕作家的稱呼,後被各個領域借用,指代整個20世紀80年代出生的年輕人。
1980年代,中國處於改革開放的特殊時期,同時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計劃生育的影響,八零後普遍為獨生子女,使得這一代人在中國的社會發展史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由於教育及改革開放的影響,八零後的意識形態以及個人素質與老一輩人有較大差異。其生活習慣、思想與國際主流接軌,因此八零後通常被長輩視為「幸福的一代人」,但許多八零後本身都認為長輩眼中的這種幸福僅僅是指看到物質方面、精神層面「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隨着八零後逐漸成為社會主流,其社會價值正在得到一定程度的認可。「八零後」一詞的流行也帶動了中國大陸媒體及網絡對「九零後」、「七零後」等詞彙的使用。
會衍生出80後這個詞語,其實是民眾先來描述文壇中1980年後出生的年輕作家的,其中的佼佼者有韓寒以及張悅然等的作家。1982年出生的韓寒,代表作有《三重門》,這個故事渲洩出他對現今教育制度的不滿。後來這個詞語泛指為80年後出生的人。80後還持續不斷地為社會創造新詞:北漂、蟻族、房奴、蝸居等。
在遍及網絡後,時常因為一些新聞元素或一些得不到正當反應渠道的呼聲,導致80後開始習慣通過人與人之間的見聞,經驗搜索當事人,以期盼達到將問題迅速擴大化,最後得到公正處理或公之於眾的結果。
八零後在改革開放的時代,依賴其眼光與見識,對機遇的把握,不少八零後已成為社會財富新貴。[1][2][3]但是也並不代表80後人人都風光,相當部分的80後仍在艱難地打工,或成為房奴。而將近30歲,不少80後表示沒有能力結婚或不考慮生育。
對於80後的評價至今無法定論,由於對出生年代進行分化,本身缺乏可比性,另外其中大部分人現在才逐漸成為社會主流,其社會價值還未能完全體現,所以至今還沒有任何實際意義來評價80後。但是由於社會的廣泛關注,也開始有大量的社會學家以及觀察家批評家開始對80後發表看法。他們面對就業壓力,以及將來贍養老人的責任。
事實上很多觀點都是受到「一代不如一代」的思維定式影響而產生,並不科學、合理。而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中國社會對八零後評價普遍提升,認為八零後已基本具備支撐中國社會繼續發展的力量。2010年代起更有80後、90後人群反過來認為實際上50後、60後才是建國後最沒有主義、沒有信仰、沒有方向、最為自私的一批人,或與當時許多與該群體有關的負面事件以及50後、60後在成長階段遭遇文革等歷史背景有關。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