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ON (英語:The Real-time Operating system Nucleus)是一個開放的實時作業系統內核。其項目於1984年由東京大學坂村健日語坂村健教授發起,宗旨是「為全社會的需要創造一套理想的計算機結構和網絡」。[1]

截止2003年,由其衍生的 Industrial TRON日語ITRON(ITRON)是全世界使用數量最多的作業系統之一,[2]遍佈於從流動電話家用電器甚至到汽車等數十億電子設備上。雖然 ITRON 主要是被日本公司使用,但也吸引了世界範圍內的興趣。[3]然而,據說優質英語文檔的缺乏讓它沒能被更廣泛地接受。[4]

2004年,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提到:「TRON曾經被前通商產業大臣橋本龍太郎扼殺了,因為當時他受到了來自於美國的壓力。」[5]

架構

TRON本身沒有具體的內核原始碼,而是用來創建內核的「接口和設計準則的一組集合」。所以基於這個規範,不同的公司都可以適配不同的微處理器開發自製版本的TRON。

雖然TRON的規範是公開的,但實現者可以自由決定其實現是否專有。

子結構

TRON框架為各種不同的計算單元定義了完整的結構。

  • ITRON日語ITRON (Industrial TRON):運用最廣泛的TRON結構。為嵌入式系統設計的實時作業系統結構
  • BTRON日語BTRON(Business TRON):針對個人電腦工作站PDA,主要作為基於TRON架構的網絡中的人機界面
  • CTRON日語CTRON (Central and Communications TRON):針對大型機,數字交換機
  • MTRON日語MTRON (Macro TRON):TRON的不同組件間的內部通信
  • STRON日語STRON (Silicon TRON):實時內核的硬件實現。[6]

歷史

  • 1984年:TRON項目正式啟動。
  • 1985年:NEC公司宣佈基於ITRON/86規範第一個實現了ITRON作業系統。
  • 1986年:TRON 居議會(不聯盟的TRON協會)正式成立。日立公司發佈了基於ITON/86K規範的系統。:第一屆TRON論壇舉行。
  • 1987年:富士通公司發佈基於ITRON/MMU規範的系統。:三菱電器發佈基於ITRON/32規範的系統。:日立公司在Gmicro/200 32位微處理器上實現TRON VLSI CPU 規範系統。

行政管理

T-Engine

T-Engine論壇是一個非營利組織,為ITRON,T-Kernel和普適ID架構開發開放規範。[7][8]其現任主席是坂村健博士,截至2011年7月共有266名會員在其中。執委會會員包括了如富士、日立、NTT DoCoMo電裝等日本巨頭。A級會員包括 eSOL, NEC雅馬哈等公司,參與 T-Engine 和 T-Kernel 規範,或者普適ID技術的設計與開發。B級會員包括 ARMFreescaleMIPS科技三菱集團博世索尼東芝Xilinx,參與使用T-Engine和T-Kernel的產品的開發。參與論壇的還有贊助會員和學術會員,包括許多大學,如日本的東京大學,中國的大連海事大學[9][10]

MicroScript

MicroScript是一個圖表式的高級程序語言,由 Personal Media Corporation 創造。與蘋果公司HyperTalk類似。意為沒有或幾乎沒有編程經驗的終端用戶準備,雖然也被專業BTRON程式設計師當作開發工具來在各種TRON之間移植軟件,或者簡單快速地為硬件設備編寫驅動。MicroScript基於、並且擴展運用了TRON Basic 文本編輯器和 Basic Figure 編輯器。

參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