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da HA-420 HondaJet是本田航空器公司所研發的第一型量產型飛機。該型商務噴射機是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格林斯伯勒設計、開發及製造。
Honda HA-420 HondaJet | |
---|---|
HondaJet | |
類型 | 超輕型噴射機 |
原產國 | 美國 |
製造商 | 本田航空器公司 |
設計者 | 藤野道格 |
首飛 | 2003年12月3日 |
狀態 | 服役中 |
製造數量 | 250+(2024年2月) |
發展
早在1962年,本田創始人本田宗一郎就宣佈進軍航空領域。1980年代初,本田派出了一批工程研發人員遠赴美國,在美國密西西比州立大學系統學習航空設計、製造和管理。本田的SHM-1/MH01渦輪螺旋槳飛機進行層流機翼測試,本田在1980年代後期和1990年代初期的Honda MH02都在密西西比州立大學拉斯佩特飛行研究實驗室進行製造及組裝。該MH02的原型是使用碳纖維/環氧樹脂複合材料所製造的超輕型噴射機。MH02的飛行測試直到1996年,之後該飛機就被運送到日本。
HondaJet的設計師藤野道格1984年從東京大學航空工程專業畢業後加入了本田技研工業,參與汽車的研發。1986年被本田派往美國學習航空設計和製造,成為本田航空團隊的元老。1997年他描繪了該飛機的草圖,並在1999年定下了該飛機的概念設計, 藤野道格表示該飛機的機頭設計受到了薩爾瓦托勒·菲拉格慕的鞋子的啟發。[1]同年,在波音的風洞里進行風流測試。該測試的成績並更進一步的證明這是一種有效的概念設計。
2000年10月,本田美國研發中心在北卡羅來納州格林斯伯勒的皮埃蒙特三子城國際機場建立了研究機構。2003年3月一個概念驗證版本的HondaJet(尚非可製造)進行了第一次飛行。2004年,本田批准HondaJet開始進行商業發展。2005年7月28日,HondaJet在年度 EAA AirVenture 航展中首次亮相。在次年的 AirVenture 航展,本田宣佈HondaJet將會商業化。2006年8月,本田飛機公司正式成立。
2010年12月20日,第一架符合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規格的HondaJet完成了第一次飛行。第一批量產的HondaJet則在2014年7月27日首飛,並於28日在該年的 AirVenture 中展出。截至2015年底,4架HondaJets在全美超過70個不同的地方進行了測試,累計測試飛行時長超過3千小時[2]。
從2006到2015年間,本田投資超過2億美金對本田飛機公司進行設施擴建,園區規模從單個機庫擴大到133英畝(約53.82公頃),包含獨立研發中心、生產車間、客戶服務中心和全球總部大樓[3]。 同時,本田飛機公司為取得美國航空航天局的型號認證付出極大的努力,準備的各類文件超過200萬頁,內容涵蓋超過20萬種不同元件[4]。
2015年3月,HondaJet獲得「臨時聯邦航空局認證」,使該飛機得以繼續生產以及進行飛行示範,但並不能交付給客戶。同年12月,該飛機終於拿到了由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所發出的認證[5]。2015年,HondaJet飛遍了日本和歐洲[6]。在2016年3月得到了墨西哥民用航空安全局的認證。在2016年5月得到了歐洲航空安全機構的認證。2017年6月,得到了加拿大運輸局的認證。 2017年8月,得到了巴西國家民用航空機構的認證。
設計
HondaJet是一種非常規結構的低翼單翼機,它有一個複合材料所制的機身和一個鋁製的機翼。該飛機安裝兩具通用電氣本田航空發動機的HF120渦扇發動機在機翼上。它配有可收縮的起落架,而且兩個主起落架及一個前起落架全屬單一輪的起落架。
HondaJet的翼上吊艙式發動機的設計主要目的是把機艙的空間最大化,並實現降低波阻力及提高馬赫數[7]。該設計最早出現於上世紀70年代的VFW-614。乘客區的面積為5.43 m(17.80 英尺)長並有一個封閉式的廁所[8]。半圓艙為3.69 m(12.1 英尺)長、1.52 m(5.00 英尺)寬、1.46 m(4.80 英尺)高。
機鼻與機翼是為了層流而設計的。引擎、機鼻與機身的結合取決於電腦模擬和風洞測試所得到的實績。本田主張該飛機的輕質材料、空氣動力學和高效的引擎組合讓HondaJet與相似的飛機相比之下,能有高達17%的燃料節省效率[9]。巡航在4萬3千英尺時,每小時只耗費339公升(89.5加侖)的汽油。
本田對航空發動機的研發始於1999年開始開發的小型渦扇發動機—HF118。HA-420使用的HF120是在本田與GE航空公司的合作下一起研發。該型發動機是在塞斯納獎狀CJ1上進行試驗飛行。該發動機採用單風扇、雙級壓縮機和兩級渦輪機。通用電氣本田HF120在2013年12月13日獲得美國聯邦航空局的認證,於2015年獲得生產認證。
該飛機配有3屏式觸摸屏Garmin G3000玻璃駕駛艙系統。大部分駕駛艙資料都顯示在平板顯示器上[10]。
藤野道格因領導設計而獲得2014年國際航空科學理事會獎,以及年度航空行業領導者生活傳奇獎。
HondaJet獲得了幾個獎項,其中包括了2017年《飛行雜誌》的第一飛行創新獎[11]、2014年《科技新時代》雜誌給予的「最佳創新獎」、2012年 AAIA 的最佳飛機設計獎,以及財團法人日本產業設計振興協會的「2007 Good Design Award Best 15」[12]。
2018年5月,HondaJet Elite亮相,其性能範圍得到擴大,其升降舵權限、航程、有效負載、最大起飛重量、油箱容量增加,內飾和駕駛艙也得到了更新。FAA於2018年5月2日對該型號證書進行了修訂。2020年EASA對HondaJet Elite進行了認證。2021年,HondaJet Elite S亮相。
HondaJet Elite II於2022年10月17日發佈,改進了空氣動力學性能,增加了燃油容量,總重量和航程增加。它採用了新的油漆方案和重新設計的內飾。FAA認證預計將於2022年底獲得。
2021年10月12日,本田航空器公司在2021年美國公務航空大會展覽會上發佈了HondaJet 2600概念機並展示了模型,旨在在決定啟動該計劃之前測試市場以評估需求。2023年6月,該公司宣佈將開發該型飛機,在同年10月的美國公務航空大會上宣佈了正式命名為HA-480 Echelon,計劃於2026年前進行首飛,將由兩台威廉姆斯FJ44發動機提供動力。
生產及銷售
HondaJet HA-420的生產是在皮埃蒙特三子城機場。生產飛機的工廠於2007年開始建造,並在2011年末完成。在2015年初,有12架飛機正在進行最後組裝及5架飛機處於早期生產的階段。至2015年5月為止,已生產了20架HA-420。本田估計將在第一年生產40架飛機,第二年開始將生產最多60架飛機。引擎製造廠在2015年3月拿到了認證。
本田於2015年的12月23日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格林斯博羅交付了第一架HA-420飛機給客戶。2016年4月交付了第一架HondaJet給歐洲的飛機經銷商。2016年4月的報告裏,差不多100架飛機里有20%的客戶來自歐洲。
本田計劃將在2019年3月把產量提高為一年80架。2016年第一季已交付了16架飛機,達到了每年36架的生產率。在2017年第一季,已生產了15架飛機。該年的年度目標介於55到60架飛機。HondaJet在2017年完成並交付了43架飛機給全球的客戶[13]。
事故及爭議
- 2018年9月24日,一架Honda HA-420 HondaJet在巴西伊瓜蘇國際機場的32號跑道着陸後發生跑道偏離,飛機墜入峽谷並遭受嚴重損壞,三名乘客沒有受傷,飛機報廢。
- 2021年2月6日,一架Honda HA-420 HondaJet在中國的廣東珠海機場衝出跑道,導致機場封閉,其餘航班被迫備降其他機場,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 HondaJet用戶Jet It公司的首席執行官表示,本田對客戶支持嚴重不足,並宣佈計劃在2022年秋季出售其HondaJet機隊併購買巴西航空工業的飛鴻飛機。之後本田飛機公司於2022年12月對Jet It提起訴訟,指控其轉售HondaJet違反合同。該訴訟最後在庭外和解。
- 2023年5月,一架Honda HA-420 HondaJet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威爾克斯機場着陸時,在24號跑道末端撞上護堤,飛機着火併被燒毀。 該機擁有者Jet It公司宣佈本周自願停飛其HondaJet機隊。 與此同時,由於過去一年內HondaJet發生了8起事故,HondaJet機主和其飛行員協會(HJOPA)呼籲其成員進行安全停飛整頓並召開會議。之後本田飛機公司在聲明中表示:「Jet It決定停飛其HondaJet機隊是Jet It獨立做出的,重要的是,本田飛機公司和任何航空當局都沒有建議這種停飛,因此,我們對Jet It停飛其機隊的決定不予置評。」[15]
參見
- VFW-614(第一架採用翼上噴射發動機吊倉的飛機)
- 本田 MH02(第一架本田飛機)
類似型號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