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托利吲哚合成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巴爾托利吲哚合成(Bartoli indole synthesis),又稱巴爾托利反應,指從鄰取代的芳香硝基化合物與乙烯基格氏試劑製備取代吲哚。[1][2][3][4]
底物硝基鄰位無取代基時,反應一般不能發生。通常用三倍量的格氏試劑,確保產率。
類似的反應還有Leimgruber-Batcho吲哚合成,但巴爾托利吲哚合成的優點在於這個反應可以在碳環和雜環上都引入取代基。
以鄰硝基甲苯(1)與丙烯基格氏試劑(2)生成3,7-二甲基吲哚(13)的反應為例:[7]
首先格氏試劑與硝基芳烴加成為中間體(3)。(3)自發分解為亞硝基芳烴(4)和醇鎂(5)。(5)在反應最後酸化時可以轉化為羰基化合物(6)。(4)則與第二分子格氏試劑加成為中間體(7),鄰位取代基的位阻引發(7)的[3,3]-σ遷移反應,使其轉變為(8)。(8)發生分子內親核加成,環合,再經芳構化得到(10)。(10)再與第三分子的格氏試劑作用,生成羥基二氫吲哚的鎂鹽(12)。最後酸化,(12)水解,消除一分子水,得到吲哚衍生物(13)。
可見,三分子格氏試劑的作用分別是:一分子在第二步被消除,最終轉化為羰基化合物(6);一分子與氮上的氫發生交換,生成烯烴(11);一分子成為吲哚環的C-2和C-3。
反應中的亞硝基芳烴中間體(4)可以分離出來。它與兩分子格氏試劑反應,也可得到吲哚,說明它是反應的中間體。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