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魏國

中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魏国
Remove ads

魏國,自名為𫵾[1],是中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屬戰國七雄之一。姬姓魏氏。自前403年魏文侯周威烈王冊封為、前344年稱王、至前225年為秦國所滅,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領土約包括現時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陝西河北的部分地區。當時它西鄰秦國,東隔淮水、潁水與齊國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南面有鴻溝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魏國始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境內),公元前364年(或公元前361年、341、339年[註 1][2]魏侯罌(後稱魏惠王)從安邑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註 2]

快速預覽 魏, 地位 ...
Thumb
魏國國號正寫[1]
Thumb
戰國版圖,魏國位於黃河流域一帶。

但有學者考證公元前430年魏斯(後稱魏文侯)就已經把首都從安邑遷至洹水(今河北魏縣[註 3],所以魏侯罌是由魏縣而遷都大梁。

Remove ads

歷史

起源

魏國的先祖是周文王之子畢公高周武王牧野東征之後,他被封在畢[3],後代於是就以畢姓為氏[4]畢國亡國後,畢公高的後代畢萬逃到晉國,為晉獻公大夫,出征居車右,立有戰功,被封到魏[5](魏城,即今山西省芮城縣古魏城遺址),立為「魏氏」[6]。日後逐漸發展為晉國六卿之一。晉獻公死後,四子爭位,是時畢萬之子魏犨隨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後,重耳返國立為晉文公,而令魏犨為大夫,是為魏武子[7],魏漸強。春秋末年,晉國正卿知伯魏桓子韓康子攻擊趙襄子,趙襄子受困良久,最後說服韓、魏倒戈,共滅知伯,是為三家滅知,並瓜分其所有領地[8],從此晉國趙、魏、韓三卿獨霸。

建國

公元前403年,晉國魏斯趙籍韓虔大夫,獲得周朝官方承認,被周威烈王封為諸侯[9],脫離晉國,並將晉國領地瓜分,晉只剩絳城曲沃兩處,史稱「三家分晉」。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魏、韓、趙共廢晉靜公為家人而分其地。

崛起

魏國的國力在頭兩位君主魏文侯魏武侯之時達至頂峰。魏文侯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為師[10][11],命樂羊為將攻取中山國[12]西門豹令開鑿漳水十二渠[13],又任用李悝進行變法,「盡地力之教」[14],鞏固經濟。李悝還撰寫中國古代第一部成文法典《法經》,但今天現僅存篇目,內容已經失傳。前413年至公元前409年,魏國連年進攻秦國,奪取河西之地,秦國被迫退守洛水以西,魏國在此設立西河郡吳起為西河郡守[15](見河西之戰)。公元前408年魏國向趙國借道攻取中山國,於前406年消滅。公元前405年至公元前404年,魏國聯合趙國韓國救援田會,進攻齊國,掠入齊長城,俘虜齊康公。公元前400年和公元前391年,三晉聯軍又多次擊敗楚國,奪取不少土地。魏國盛極一時。

衰落

戰國中期,魏國仍然強大,但是齊國秦國等國的崛起對其形成威脅。到第三位君主魏惠王魏罃即位時,主要集中於經濟發展[16],包括在黃河開發鴻溝灌溉;但與此同時,魏國的國力卻正慢慢的消退;有學者認為魏國的衰落是從前364年魏惠王遷都大梁開始的[17],由於這段時期的魏國不斷東侵,其在東方的優勢在一系列戰爭中多次受挫,在公元前353年的桂陵之戰和公元前341年的馬陵之戰中兩敗於齊國。然而,公元前343年魏惠王召集逢澤之會,率諸侯朝見天子顯王扁,仍具有相當威望。公元前330年,魏惠王後五年,在西方,經過商鞅變法從而逐漸強盛起來的秦國奪取河西地區(一個位於現在陝西東部與山西邊界,黃河西岸的畜牧和戰略要地),首都安邑山西夏縣)完全暴露,只好把都城遷都大梁[18]河南開封東南),從此又稱為梁國,此後更是不斷受到秦國的侵略。公元前334年魏惠王齊威王相互稱王[19]

合縱

公元前323年,魏國犀首之官公孫衍發起魏、中山五國相王,以求合縱反秦,結果失敗。在公元前293年的伊闕之戰中,秦軍擊敗魏國和韓國聯軍,兩國此後再也沒有力量單獨向秦國發起挑戰。之後由於秦國不斷的壓迫,局勢越來越嚴峻。這時,封爵為信陵君公子無忌出現,信陵君是魏安禧王之弟,信陵君於公元前257年施計奪取了魏國軍隊,協助趙國抗秦,因而趙國得以不亡,不過由於奪取兵權之事,信陵君因而留在趙國,不敢返回魏國。在秦將蒙驁侵略魏國時,魏安禧王在國難之中拜信陵君為上將軍,於公元前247年與其他五國聯軍抗秦,大敗蒙驁,但戰後魏王對信陵君開始猜疑,更兼秦人使用反間計,使魏王與信陵君失和。於是信陵君終日借酒澆愁,並含屈而終。信陵君死後,魏國無力抗秦,國土被秦國慢慢侵奪。

滅亡

秦王政即位後,對魏國的壓力不斷加大。於公元前225年,秦國將軍王賁用水計攻破大梁,魏國滅亡。

君主列表

魏氏領袖

更多資訊 稱號, 姓名 ...

魏國君主

魏文侯、武侯及惠王在位年從楊寬《戰國史》考証

更多資訊 稱號, 姓名 ...

附:楚漢之際魏國君主

更多資訊 稱號, 姓名 ...

魏國世系

與夏朝關係

《戰國策》記載,魏國曾自稱為夏人後裔[20]。其史書《竹書紀年》中也記載夏朝世系。

人物

公族

  • 季成,又稱魏成子樓季,魏文侯弟(《呂氏春秋》、《新序雜事》)
  • 魏摯,一名魏訴,魏文侯子(《說苑》、《韓詩外傳》)
  • 魏緩,一名魏元,魏武侯子(《魏世家》、《漢書·地理志》元城縣條)
  • 山陽君(《楚策一》)
  • 信陵君魏無忌

將領

謀臣

  • 任章(《魏策一》,《說苑》作任增,《韓非子》、《趙策一》作趙葭
  • 翟璜,一名翟觸(《呂氏春秋》、《新序雜事》)
  • 樂騰(《呂氏春秋》、《新序雜事》)
  • 王孫苟端(《呂氏春秋》、《新序雜事》)
  • 屈侯鮒(《魏世家》)
  • 段干木(《魏世家》),子夏學生,魏國初期將領之一。
  • 田子方(《魏世家》),子夏學生,戰國初期道代表人物之一。
  • 李克(《魏世家》),一說即李悝,魏相(《韓非子》),子夏學生,戰國時期法家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 堵師贊,一作睹師贊(《韓非子》《魏策一》)
  • 任座(《呂氏春秋》)
  • 趙倉唐,舍人(《韓詩外傳》《說苑》)
  • 解扁(《淮南子》)
  • 師經(《說苑》)
  • 田文,一作商文,魏相(《吳起列傳》、《呂氏春秋》)
  • 公叔,即魏相王錯(《魏策一》、《魏世家》、《吳起列傳》)
  • 田繻
  • 惠施(《莊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
  • 公孫衍
  • 張儀
  • 翟強
  • 魏齊
  • 范痤
  • 孔斌
  • 須賈
  • 侯嬴

女性

其他

  • 卜商,字子夏(《魏世家》),孔子學生,儒家西河學派的創立者及領袖,其並未出仕於魏。
  • 解狐(《韓詩外傳》)
  • 荊伯柳(《韓詩外傳》)
  • 朱亥

相關條目

延伸閱讀

[]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史記/卷044》,出自司馬遷史記

註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