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危機(英語:Quarter-life crisis)是指年輕人在成長中常遇到的心理困惑時期,一般出現在剛大學畢業到社會實踐的20至24歲。
1950年代,愛利克·埃里克森提出了現代人主要有八個社會心理發展階段;根據埃里克森的理論,每次生命週期轉換時,人不多不少會遇上危機。社會心理學家和從事心理輔導的人士,早在1960年代,就留意到在人類少年期(13-20歲)或中年期(40-60歲)面對的心理危機。可是,作為一個研究主題或討論話題,成人早期(20歲-24歲)面對的壓力、困惑、需求,卻是近十年來才得到西方社會研究者的關注。按埃里克森的用語,此時期的危機是「親密-孤獨危機」。2001年,美國作家 Alexandra Robbins 和 Abby Wilner 參考中年危機(mid-life crisis)一詞,將這個階段遇上的心理危機命名為「青年危機」(quarter-life crisis)[1]。
在青少年期確立自我認同之後,許多年輕人剛離開了學校的庇護,投身社會,生活方式的選擇遠比在學校時豐富;父母因為時代經驗的不同,無法再給予他們全面的幫助。他們必須靠自己的判斷,建立自己在職業生涯規劃、感情關係、家庭關係、自我認同等方面的模式。這時,許多人會感覺孤單,繼而會渴求親密關係,特別是與他人的愛情關係。[2]
在電影中
以下電影裏的主角,都可說正在面對青年危機,特別是情感和職業選擇方面:
參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