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各布斯塔德(瑞典語:Jakobstad),按芬蘭語名音譯為皮耶塔爾薩里(芬蘭語:Pietarsaari),是芬蘭博滕區的一個城市,成立於1652年。轄區總面積396.3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面積88.33平方千米、水域面積307.97平方千米。[1]2009年6月30日登記人口總數為19673人,人口密度為222.72人/平方千米。[2]瑞典語人口和芬蘭語人口比例分別為56.4%和40.2%。
歷史
1652年,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授權雅各布·德·拉加爾迪伯爵在佩德爾瑟雷教區建立一座城市。不久後,雅各布逝世,他的遺孀埃巴·布拉赫伯爵夫人接替他完成了建城工作,並將城市命名為「雅各布斯塔德」,在瑞典語中意為「雅各布的城市」。但當地芬蘭語人口則把這座城市稱為「皮耶塔爾薩里」。[3]
雅各布斯塔德建成初期發展緩慢。1680年,統治當局命令當地居民遷往科科拉、奧盧和新卡勒比等城市,但未獲得成功。後來,雅各布斯塔德又在戰爭中兩次被俄國軍隊侵佔,許多建築被燒毀,大批居民逃離。一些人逃往海峽對岸的瑞典,而另一些人則隱居在森林和海島中。許多人在逃亡過程中被殺害。到了1720年代,部分居民開始搬回雅各布斯塔德,同時也有新移民遷入。之後的幾十年,雅各布斯塔德進入一個發展期。城裏現存的最古老的教堂建於1731年。
雅各布斯塔德經濟基礎的建立始於18世紀,當時以焦油製造業和煙草包裝業為支柱。1765年左右,由於瑞典王室批准包括雅各布斯塔德在內的波的尼亞灣沿岸的芬蘭城市直接與其他國家通商,當地的外貿業開始快速發展,同時還帶動了造船業的繁榮。這些產業使雅各布斯塔德成為一座富裕的城市。[3]
19世紀初是一段劇變期,雅各布斯塔德經歷1808年至1809年的瑞俄戰爭,而1835年的大火又摧毀了半座城市。儘管如此,經濟仍保持發展,1850年以後出現了釀酒廠、火柴廠和幾家銀行。1859年,彼得·馬爾姆在這裏建立了芬蘭第二家以蒸汽為動力的鋸木廠。同期,航運業受克里米亞戰爭的影響,陷入蕭條。[3]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雅各布斯塔德曾被蘇聯軍隊轟炸。1960年代時,瑞典語人口在雅各布斯塔德佔絕大多數。但之後20年間,工業的發展帶來了勞動力的需求,許多芬蘭語人口遷入雅各布斯塔德。目前,當地瑞典語人口和芬蘭語人口大約各佔55%和45%。
文化與景觀
雅各布斯塔德市中心的Skata區域現為保護區。這一區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783年。19世紀時,Skata是海員聚居區。到了1890年代,這裏轉變為工人階層居住區,主要居住着煙草廠的工人。Skolparken植物園始建於1915年,於1932年完工,園內有植物約1000種;是世界上最靠北的植物園之一。Nanoq北極博物館位於雅各布斯塔德郊外。
名人
- 約翰·盧德維格·魯內貝里:芬蘭民族詩人。
- 卡爾·納爾斯、瓦爾特·納爾斯:芬蘭塑膠業先驅。
- 弗雷德里克·諾雷納:冰球運動員。
姐妹城市
雅各布斯塔德與世界上8個城市結成了姐妹城市關係[4]: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