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豬籠草(學名:Nepenthes chaniana)為馬來西亞東馬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其得名於自然歷史出版社的常務董事,博物學家陳周倫(Chan Chew Lun)。陳氏豬籠草被歸入「大豬籠草系」中,其中還包括包希豬籠草(N. boschiana)、附生豬籠草(N. epiphytica)、艾瑪豬籠草(N. eymae)、法薩豬籠草(N. faizaliana)、暗色豬籠草(N. fusca)、克羅斯豬籠草(N. klossii)、大豬籠草(N. maxima)、寬唇豬籠草(N. platychila)、窄葉豬籠草(N. stenophylla)和佛氏豬籠草(N. vogelii)。[2]
植物學史
植物學家查爾斯·克拉克在其1997年的專著《婆羅洲的豬籠草屬植物》中指出,一些學者已經注意到細毛豬籠草的模式標本與在野外被鑑定為該物種的植株在形態上並不一致:[注3][3]
“ | 丹瑟(1928)專著中細毛豬籠草模式標本的配圖與在東馬來西亞(J. Schlauer, pers. comm.)被鑑定為細毛豬籠草的植株並不能很好的對應。馬修·傑布(pers. comm.)也意識到模式標本上位籠非常的不同尋常…… | ” |
但儘管如此,馬修·傑布和馬丁·奇克在他們的專著《豬籠草屬(豬籠草科)的框架性修訂》中並沒有將產自東馬來西亞的植株與細毛豬籠草區分開來。[4]同樣的,在安西婭·飛利浦和安東尼·蘭姆的專著《婆羅洲的豬籠草》中將產自阿蘭伯山(Mount Alab)和克羅克山脈的植株鑑定為細毛豬籠草,其依照的是J·R·特恩布爾(J. R. Turnbull)和A·T·米德爾頓(A. T. Middleton)1981年的一篇未發表的油印報告中的解釋。[5][6]
雖然查爾斯·克拉克在他1997年的專著中將產自東馬來西亞的植株視為細毛豬籠草,但他仍懷疑其是否是同一個物種。[7]2004年,他考察了細毛豬籠草的模式產地。這是自1899年來,第一次採集細毛豬籠草的標本。[6]2006年7月,查爾斯·克拉克再次對勒桑山上的細毛豬籠草野外種群進行考察,並確定其實際上是一個獨立的物種。[7]2006年底,他與李乾和史超活·麥花臣一起發表了陳氏豬籠草的正式描述。[1]該修訂界限意味着細毛豬籠草是加里曼丹特有的物種,而陳氏豬籠草是沙巴和沙勞越特有的物種。[6]因此,幾乎所有栽培的細毛豬籠草,實際上都是陳氏豬籠草。
在夏洛特2007年的著作《食蟲植物觀賞&栽培圖鑑》中也錯誤的以陳氏豬籠草的照片作為細毛豬籠草的配圖。[8]
形態特徵
陳氏豬籠草具特別密集的白色長毛被。捕蟲籠為圓柱形,大多數為白色至黃色。
相關物種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陳氏豬籠草都被誤認為是細毛豬籠草(N. pilosa)。但實際上細毛豬籠草只存在於加里曼丹,而陳氏豬籠草則只存在於沙巴和沙勞越的巴杜拉威山等山上。此外,細毛豬籠草也比陳氏豬籠草的捕蟲籠更圓更寬。
自然雜交種
- ? N. albomarginata × N. chaniana[9]
- N. chaniana × N. veitchii[3][6]
參考文獻
擴展閱讀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