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葉子,亦稱葉子金,是南宋時期流通的摺疊薄片狀黃金貨幣。[1]:26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收錄了宋代國庫管理人員(「故宋掌公帑者」)所著的《寶貨辨疑》,其中就提到了葉子金。[2]但文獻中對金葉子的記述非常模糊,亦無圖錄,使人不得要領。20世紀末以來,才在浙江杭州、湖州、溫州等地陸續出土。[3][4][5]
名稱
金葉子,顧名思義,即「葉子」形狀的金子。但「葉」可以指樹葉,也可以指書頁。(《現代漢語詞典》:葉,舊同「頁」。[6]《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葉,書頁。通「頁」。[7])從出土實物看,金葉子外觀與經折裝冊頁類似,「葉子」所指的應是書頁。[8]
除「葉子金」外,文獻中還有箔金和金紙兩種稱呼。[8]
形制
金葉子由純金打制,經測試,出土金葉子的純度可達97%以上。黃金錘鍊成薄如紙張的金箔後,再加摺疊、軋壓,變為書頁狀。目前所見的有兩種,一種摺疊成十頁,另一種摺疊為四頁。重量一般在40克左右[3][4][5],即宋代一兩。[1]:26
金葉子上都會戳打銘文。摺疊後的四角上常鏨刻地名,如「霸頭裏角」、「鐵線巷」等,表示打造該金葉子的金銀鋪的所在。摺疊後的正中位置多鏨刻金銀鋪名或匠人名,如「韓四郎」、「陳二郎」等。有的還鏨刻成色(如「十分金」)或金銀鋪的花押。[1]:26[8]
用途
有的金葉子上還隱約有剪刀的圖案;有的則沿着摺痕剪下了1/4。[3]有的學者認為,這體現了金葉子易於分割的特點。由於整兩金子的價值過大,故不適用於日常的小額交易,而金葉子易於分割,也就可以充當小額支付手段,從而更有效地行使黃金的貨幣職能。[8]
也有學者認為,黃金在當時屬於具有貨幣形態的特殊商品,人們使用黃金往往還是要兌換成銅錢,然後再用於日常交易。金葉子等金銀貨幣出現的原因主要跟鈔引制度的產生有關。大宗鈔引交易涉及的金額較大,用銅錢支付不易。金葉子等金銀貨幣於是應運而生,其主要職能就是用來兌換大宗鈔引。[9]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