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鯨(學名:Ambulocetus natans),又名陸行鯨、遊走鯨,陸行鯨科走鯨屬的一種,是一種早期的鯨魚,可以同時行走及游泳。走鯨是過渡化石,顯示了鯨魚如何從陸上的哺乳動物演化出來。走鯨的外表像鱷魚,約有3米長。牠的後肢較適合游泳,可能像水獺及鯨魚般擺動背部來游泳。有指走鯨像鱷魚般獵食,潛伏在淺水地區捕獵不經意的哺乳動物和魚。就其牙齒的化學分析發現走鯨可以出入淡水及海洋區域。
走鯨沒有外耳。牠會將頭貼近地面感受振動,藉以追蹤獵物。
描述
走鯨可能和現存鯨豚一樣為完全水生的動物,透過上下擺動身體游泳前進[1]。針對走鯨牙齒的化學成分分析顯示其可以出入淡水及海洋區域[2]。走鯨缺乏外耳[2],擁有長口鼻部,雙眼長在頭顱兩側,和河馬一樣眼眶位置偏高[3]。
科學家認為走鯨是早期的鯨魚,原因是牠有類似的水中特性,包括鼻有潛入水中的適應性,而其圍耳骨的結構像鯨魚,可以在水中聽聲。另外,牠的牙齒亦與其他早期鯨魚的牙齒相似[4]。
走鯨有許多外表特徵與鱷魚類似,包括:長口鼻部、尖錐狀牙齒與強壯的下頜收肌。走鯨可能同樣會將獵物拖入水中溺死,或是透過猛烈的動作進行撕扯。成年走鯨可能同樣為埋伏型掠食者,以大型魚類、水生四足動物或是靠近水域的陸生動物為食。
走鯨體型與現存雄性海獅體型相當,遠大於巴基鯨。Thewissen et al. 估計走鯨的體重大約在 141—235公斤(311—518磅)[4],而 Philip D. Gingerich 則預估走鯨的體重大約 720公斤(1,590磅)[5]。
古生態學
走鯨較短的前肢具有五指,而較長的後肢則僅有四趾:走鯨具有十分堅實的臂骨[2],這代表牠們十分適應水中生活但無法快速游動,可能為埋伏型掠食者。牠們的骨盆與脊椎骨連結,類似於陸生哺乳動物而非鯨豚[6]。走鯨和巴基鯨尾部缺乏尾葉[6],可能作為舵使用,游泳的方式類似於現存的水獺;推進的部分則主要槳狀的前後肢。始新世晚期的鯨魚,例如龍王鯨科與雷明頓鯨科,具有完整的尾鰭作為推進主力,因此後肢已經幾乎退化[7]。
走鯨的獵食形式可能類似於現存的鱷魚,不過走鯨的化石大多發現於近海岸的海洋沉積物中[2]。
走鯨的眼睛位於顱骨上端,這代表牠們多半對於水面上的獵物有興趣。牠們寬大的腳掌可以用來划水前進,或是在上下擺動身體時作為槳提供推進力[8]。在陸上則像海獅般移動。
走鯨的鼻孔位置仍然是個謎,目前的復原圖皆為參考近親物種或是其他更早期的鯨魚而成,科學家目前尚未找到走鯨吻突前端的化石。在鯨魚的演化史上,鼻孔由鼻端一路向上移動至額頭頂並成為噴氣孔。
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像現代鯨目動物一樣,走鯨完全是水生的,具有相似的胸部形態,無法在陸地上支撐它們的體重。這表明鯨目動物完全放棄陸地的進化時間比以前想像的要早得多。然而,參與這項研究的科學家警告說,由於缺乏關於骨骼確切密度,質心位置以及依賴假肋骨進行胸部支撐的資訊,這項研究受到限制。
參考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