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神话中四海龙王之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南海龍王源於古人對於「南方神」和「四海龍王」的信仰。象徵光明的火神祝融,司職南方,因此成為南海神。後來佛教龍王作為四海守護神的信仰流傳,南海神變成南海龍王。[2]
據《太公金匱》(著錄於隋書經籍志,成書年代不會晚於隋代)「南海之神曰祝融,東海之神曰勾芒,北海之神曰玄冥(一作顓頊),西海之神曰蓐收,河伯名為馮夷(一作馮脩),雨師名詠,風伯名姨」,《五行大義》亦云:「太公曰南海神名祝融」,因此四海之神是從上古四方神而來。後來韓愈沿用此一說法,稱:「南海陰墟,祝融之宅」。
所謂「火之本在水,水足於中,而後火生於外,水與火分而不分,故祝融兼為水火之帝」的說法,來自清人筆記《廣東新語》。
隋朝開皇十四年(594年),隋文帝下詔在近海處建祠祭四海,在廣州南海縣建南海神祠。
唐天寶十年(751年),唐玄宗為四海龍王下詔封號,加封南海龍王為廣利王,同時封東海龍王為廣德王、北海龍王為廣澤王、西海龍王為廣順王。命重臣奉金字王簡之冊,舉行盛大加冕典禮。
宋開寶年間,在南方設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貿易。中央政府派員修葺南海神廟。
宋仁宗康定二年下詔增封南海神王號「洪聖」,皇佑五年又加封王號「昭順」。南宋紹興七年,宋高宗又給祝融加「顯威」封號。終宋一代,南海龍王獲得封號特別多。
清康熙帝先後十一次派高官重臣前往祭祀南海神,並禦筆親書「萬里波澄」,製成牌匾護送到南海神廟。
據《廣東新語》記載,明清時東南沿海一帶,甚至形成了遇海事即披髮擲米錢、呼喚南海神救助的習俗,而且「海神甚靈,嘉靖間,有渡海者,見海神特立水上,高可丈餘,朱髮長髯,冠劍偉麗,眾驚伏下拜,海神徐掠舟而過,有光景經久不滅。」[2]。
在海南三亞大小洞天景區:包括「南海龍王」區域[4]。安奉的南海龍王原身像,由中國社科院道家與道教研究中心研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何寶森教授設計創作[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