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老子化胡經》是中國道教一系列與「老子化胡」之說相關的系列經典的總稱。作者不詳,東晉時成書,至唐代增益至10卷本。經中記載老聃及其弟子尹喜到西域及天竺以教化胡人,尹喜在老聃的要求下稱自己為佛並開創了佛教。
歷史上該系列經典一直是「佛道之爭」的焦點之一,所涉及的核心問題主要有「老子何時誕生」、「老子如何化胡」及「老子為何要化胡」等。依據該說,佛教源自於老子的思想,故此其與道教同源。另一方面, 佛教也曾提出諸如「三聖東行説」等不少説法作為回應,並且重新解釋老子化胡説以支持三聖東行説,但與道教相比,佛教在提出三聖東行説時,態度比較謹慎,而且沒有道教所擁有的那種偏激的仇外心態及狡隘的宗教情緒[1]。
自東漢以來,即有老子化胡之說。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曾載有老子西行的傳說:
「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不過,關於老子出關而「莫知其所終」,並且記載中與佛教並無瓜葛。但後來有人將其與佛教搭上關係。《後漢書·襄楷傳》說:「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愛,精之至也。天神遺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遂不眄之。其守一如此,乃能成道。」 這段記載中就將老子出關而不知所終,變成了老子出關後,在天竺,變成釋迦牟尼佛並創立佛教。
約於東晉時,首部《老子化胡經》成書,傳說是西晉道士王浮所作。東晉末竺道祖《晉世雜錄》記載:「道士王浮每與沙門帛遠抗論,王浮屢屈焉,遂改換《西域傳》為《化胡經》,言喜與聃化胡作佛,佛起於此。」南齊裴子野《高僧傳》和梁朝慧皎《高僧傳》都有類似記載。
南北朝時,《老子化胡經》不僅一種。其中一本叫《化胡消冰經》(又叫《老子消冰經》),一本叫《文始先生無上真人關令尹喜內傳》。六朝末年,又有《太上靈寶老子化胡妙經》成書。
《文始先生無上真人關令尹喜內傳》等南北朝時的《化胡經》,記載老子在周幽王時出函關,被尹喜強留着書,後與尹喜相約成都青羊肆,正式收尹喜為弟子,一同西去化胡。隱於罽賓國山中,遇胡王狩獵,胡王初時向老子問道,繼而欲加害老子,與老子比賽設廚會,又火燒、水沉老子,都不能毀傷老子,最終信服。老子正式向胡王傳教,胡王率全國男女剔除鬢髮,虔誠受道。老子告訴胡人可信奉尹喜所化身的佛,於是開創佛教。老子化胡後遂東遊還國。
自魏晉以來,佛教實力不斷壯大,佛道之爭開始浮現並趨於尖銳化。尤其以《老子化胡經》開始成書為標誌。
佛教認為,道士王浮編寫《老子化胡經》是道教最先用老子化胡說來貶低佛教的標誌。此說最早出於梁代僧祐的《出三藏記集》卷十五《法祖傳》:
「後少時有一人,姓李名通,死而更蘇,云:見祖法師在閻羅王處,為王講《首楞嚴經》,云:「講竟應往忉利天」。又見祭酒王浮,一云道士基公,次被鎖械,求祖懺悔。昔祖平素之日,與浮每爭邪正,浮屢屈,既意不自忍,乃作《老子化胡經》,以謗佛法,殃有所歸,故死方思悔。」
而南朝劉宋時期,顧歡作《夷夏論》貶低佛教,佛道二教互爭短長,展開了所謂「 夷夏之爭」 。顧歡在《夷夏論》 中利用老子化胡說以貶低佛教,而佛教徒在反駁中也提到了釋迦文佛化身為老聃的經典, 說明佛教方面在《老子化胡經》出現後,也以牙還牙,製造類似的偽經以回敬道教。
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召釋、道二宗派門徒上殿,侍中劉騰宣勅,命諸法師與道士對論。清道館道士姜斌同融覺寺沙門曇無最對陣,爭論老子與釋迦文佛的出生誰先誰後。道士姜斌引《老子開天經》,以老子生於東周周定王三年,即公元前604年,而沙門曇無最引《周書異記》、《漢法本內傳》,以佛生於西周周昭王二十四年,即公元前1029年,二者相較,佛要早生老子400多年。其中無論是道教的《老子開天經》還是佛教的《周書異記》 、《漢法本內傳》,都是雙方杜撰出來的偽經,但孝明帝有意偏袒佛教,只查《老子開天經》的問題,且大臣們也一致認定「老子止著《五千文》,餘無言說」 。
唐高宗顯慶五年八月十八日,敕召僧人靜泰、道士李榮入洛宮辯論。高宗問:「老子化胡為佛,此事如何?」靜泰回答說,道教經典除了《老子》、《莊子》外,其餘經典如《靈寶經》、《上清經》、《三皇經》等經,都是後人所造,至於王浮偽造《老子化胡經》,佛教方面早就考證出來,無須多辯。針對李榮引《老子序》「老子化胡為佛」、「西適流沙」之說,靜泰引《化胡經》「我師釋迦文,善入於泥洹」等文,指出《老子化胡經》前後矛盾,邏輯混亂,並據《西京雜記》「老子葬於槐里」,否認老子有西出化胡的可能。李榮反駁說,佛經除《四十二章經》外,其餘都是佛教徒的偽作。靜泰則說,這是李榮不懂佛教的譯經史,佛教的每一部經典的翻譯,都有作者、時間、地點的記錄。這場辯論,李榮明顯處於下風。
唐696年,僧人惠澄上言請求銷毀《老子化胡經》,武后下令官員商議,最後斷定《老子化胡經》為真確,武后下令「對定」經本。
開元年間,10卷本《老子化胡經》編集而成,各卷非出一手,書前有託稱曹丕所撰的序。此經卷一加入了兩個唐代新出的傳說:老子教化于闐,以及老子化身摩尼創立摩尼教。此經卷八則是武后時的敕定本,此卷記載老子教化罽賓八十一國,降伏九十五種邪道。
蒙元初年,全真教受到皇帝寵信,勢力強大,刊行《老子化胡經》,並編印《老君八十一化圖說》,以圖為主,配有文字,描述老子代代轉世教化世人,書中老子化胡的內容主要依據《老子化胡經》繪製,遭到佛教徒的強烈不滿。元憲宗蒙哥為了平息佛教徒的憤怒,曾兩次召集佛道辯論。元憲宗八年(1258年)的辯論是有史以來場面最大、時間最久的一次佛道辯論。禪宗僧人祥邁在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奉敕將此事全程紀錄,名為《辨偽錄》。
憲宗八年七月,蒙哥命忽必烈親王召請各地僧、道兩宗,僧人300多人,道士200多人,佛道兩方各出17名代表,佛教方面以少林寺福裕長老為「頭眾」,道教方面以全真道的「權教」張志敬真人為「頭眾」。雙方圍繞道教的《老君八十一化圖》、《老子化胡經》及其他「謗佛」道書進行辯論。包括儒者在內所謂「九流名士」來到上都的皇宮聚會,參加集會的擔當「證義」的丞相、大臣及儒者共200餘人。辯論由忽必烈主持,掌管佛教事務的那摩國師、八思巴國師、西蕃國師等人一併到場。在辯論中,佛教方面準備充分,緊緊抓住《化胡經》是否為老子所說、何為佛、老子有無到天竺化胡成佛、道士能否持咒做到入火不燒、白日上升、攝人返魂、固精久視等問題,讓道士答辯,忽必烈、八思巴國師也親自向道士提出質難。道士或「無答」,或「不曾聞得」,或「不敢持論」,也不敢試驗「入火不燒」等道術,最後表示認輸。
不同於成吉思汗開始的先元諸帝,忽必烈篤信佛教而非道教,因此論戰後下令把《老子化胡經》連同刻版一起焚毀,全真教驟然失寵,一度低落。直到忽必烈後繼者元成宗繼位,元朝皇帝重新開始信奉道教,因此道教才再度開始輝煌。然而,不論皇帝傾向於哪一方的立場,道教最後仍然是失敗的一方[2]。
今各種《老子化胡經》俱無完帙,《太上靈寶老子化胡妙經》今有敦煌抄本S.2081存世,10卷本《老子化胡經》敦煌抄本中存有其中4卷:卷1、卷2、卷8、卷10。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