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降b小調第二號鋼琴奏鳴曲,Op. 35,是波蘭作曲家蕭邦創作的一首鋼琴奏鳴曲,全曲分四個樂章,演奏時長在21至25分鐘之間。1839年創作這首曲子的時候,蕭邦正住在諾昂維克的喬治·桑家。
這首奏鳴曲的第三個樂章是一首葬禮進行曲,也是蕭邦的標誌性作品之一。它在1837年左右就寫好了,當時蕭邦甚至還沒構思出剩下的樂章。
它甫一發表便受到聽眾的歡迎,其中的葬禮進行曲也在蕭邦自己的葬禮上演奏。但20世紀以前音樂家和評論家們中還是批評意見居多。羅伯特·舒曼說這首曲子結構上有缺陷,他認為蕭邦根本就寫不好奏鳴曲。
這首奏鳴曲寫成的時候奏鳴曲本身已經不流行了。雖然貝多芬和莫扎特寫過很多奏鳴曲,但浪漫主義時期的作曲家似乎不怎麼中意這種曲式。弗朗茲·李斯特就寫過兩首奏鳴曲,舒曼寫過8首,孟德爾遜寫過13首。除去這首之外,蕭邦也只寫過兩首奏鳴曲,即《第一號鋼琴奏鳴曲》(Op. posth. 4)和《第三號鋼琴奏鳴曲》(Op. 58)[1]。
第二號鋼琴奏鳴曲是蕭邦第一首成熟的鋼琴奏鳴曲[2],其中核心、第三樂章《葬禮進行曲》(Marche funèbre)可能在1837年就寫好了[2][3]。但這一說法遭到部分學者的質疑。傑弗里·卡爾伯格(Jeffrey Kallberg)認為《葬禮進行曲》寫於1837年的依據可能是蕭邦1837年11月28日的一份手稿,但那份手稿其實和《葬禮進行曲》沒有關係。而《葬禮進行曲》本身可能是1835年寫成的。[4]
但不可否認的是,奏鳴曲的其他部分確實是在《葬禮進行曲》之後完成的。1839年8月8日寫給朱利安·馮塔納的一封信中,蕭邦說:
我在寫一首降b小調的奏鳴曲,它會包含你已經知道的那首進行曲。曲子裏會有一個快板,接着是一個降e小調詼諧曲、那首進行曲和一首終曲...我爸說我以前那首奏鳴曲(即第一號鋼琴奏鳴曲)已經由托比亞斯·哈斯林格出版了[5]
實際上第一號鋼琴奏鳴曲並未正式出版,只是哈斯林格在沒得到蕭邦許可的情況下將它印刷出來流傳出去了。這可能使得蕭邦發覺他有必要自己出版一首奏鳴曲。1839年夏,奏鳴曲完成於諾昂維克[6]。1840年5月在倫敦、萊比錫和巴黎出版[7],作品上沒有寫題獻[7]。
這首奏鳴曲分為四個樂章:
雖然它很快就得到了聽眾的認可,但當時的樂評家卻很困惑,因為這首奏鳴曲的四個樂章之間缺乏聯繫[2][8]。作品發表之後的一個世紀中,大多數樂評持批評態度[9]。1900年以前,它不怎麼在波蘭和其他歐洲國家上演,只有其中的《葬禮進行曲》獲得特別待遇,為演奏家們所鍾愛[10]。這種情況在20世紀才漸漸有了好轉[2]。
第一個站出來對這首奏鳴曲進行有力批評的是羅伯特·舒曼。1841年,舒曼說這首作品就像「一個屋檐下的四個瘋孩子」,它根本就不像是奏鳴曲[2][11]。他覺得《葬禮進行曲》也不好,「如果換成降D的柔板會好得多」[12]。至於終章,舒曼說,「更像是一個玩笑而非音樂」[12]。孟德爾遜也曾說自己很不喜歡這一部分[13]。詹姆斯·亨內克也說這四個樂章沒有共同的生命,只是一串敘事曲和詼諧曲,而非一首奏鳴曲。不過,他認為後面的兩個樂章是「傑作」,終曲更是「在鋼琴曲中無可匹敵」[14]。拉赫曼尼諾夫曾創作過自己的第二號鋼琴奏鳴曲,但他說自己的作品相當累贅,而蕭邦的作品就精煉得多。[15]
但《葬禮進行曲》所收到的評價幾乎都是積極的,李斯特說「我們很難相信這世界上竟有如此甜美的東西」[16],其他許多音樂家、評論家也都視其為全曲的精髓[17][8]。它成為了最著名的蕭邦作品之一,不僅在蕭邦自己的葬禮上演奏,很多國家元首的葬禮上也會使用這首曲子[18][19]。後世的許多音樂作品,如埃里克·薩蒂的《Embryons desséchés》[20]、艾靈頓公爵的《黑色與棕色幻想曲》[21]、deadmau5的《Ghosts 'n' Stuff》[22]中都有《葬禮進行曲》的痕跡。
這首曲子存在大量的版本,其中最常見的是G·亨樂出版社[23]、伊格納奇·揚·帕德雷夫斯基[24]和揚·艾凱爾的版本[25]。現存最早的錄音在1928年和1930年由帕西·格蘭傑和拉赫曼尼諾夫錄製[26][2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