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真空是一種不存在任何物質的空間狀態,是一種物理現象。在真空中,聲波因為沒有介質而無法傳遞,但電磁波的傳遞不受真空的影響。粗略地說,真空是指在一區域之內的氣壓遠遠小於大氣壓力。[1]真空常用帕斯卡(Pascal)或托爾(Torr)做為壓力的單位。目前在自然環境裏,只有外太空堪稱最接近真空的空間。
真空下的氣壓為零,有些情形下,氣壓小於大氣壓力,但不為零,此時稱為局部真空,有些也簡稱為真空。
在局部真空的情形下,若其他條件不變,氣壓越低,表示越接近真空。例如一般的吸塵器的吸力可以使氣壓降低20%[2]。也可以產生更接近真空的條件,像化學、物理及工程常見的超高真空腔體,其氣壓可以到大氣壓力的10−12,粒子密度為每立方厘米100粒子。[3]外太空更接近真空,相當於平均一立方公尺只有幾個氫原子[4]。根據現代物理學的了解,即使空間中的所有物質都移除了,因為量子漲落、暗能量、經過的γ射線和宇宙射線、微中子等現象,空間仍然不會是完全的真空。在近代的粒子物理中,將真空態視為是物質的基態。
自古希臘起,真空就是常帶來爭議的哲學議題,但到了十七世紀西方才開始實驗上的研究。埃萬傑利斯塔·托里切利在1643年進行了第一個真空的實驗,而隨着他大氣壓力理論的出現,也開始產生其他的實驗技術。托里切利真空是將一端封閉的長玻璃容器(超過76公分)中裝滿水銀,倒置在裝滿水銀的容器中,長玻璃容器上方的真空即為托里切利真空[5]。
20世紀在電燈泡及真空管問世後,真空變成一個有價值的工業工具,也出現了許多產生真空的技術。載人航天的進展也讓真空對人類及其他生物的影響開始感興趣。
西漢劉安在《淮南萬畢術》中提到:「銅甕雷鳴。」其註曰:「取沸湯置甕中,堅塞之,內於井中,則作雷鳴,聞數十里。」銅甕雷鳴是由於盛沸水的銅甕驟然遇冷造成局部真空。這時外部大氣壓力加上井水,壓力會將銅甕壓破,爆炸出雷鳴的聲響。
1641年,意大利數學家托里拆利在一根長管子內加滿水銀,然後很迅速的將管口倒轉在一個盛滿水銀的盆內,管子內水銀柱的末端是76公分高。這時玻璃管最上方無水銀地帶是真空狀態。這一實驗為「托里切利實驗」,完成實驗的玻璃管為「托里切利管」。
1654年,馬德堡市長奧托·馮·格里克在雷根斯堡向皇帝展示了他所設計的半球實驗。他製造了兩個直徑36公分的紅色銅製半球,半球中間有一層浸滿了油的皮革,用以讓兩個半球能完全密合。接着他用他自製的真空泵將球內的空氣抽掉,此時兩個沉重的銅製半球在沒有任何接着劑的輔助下緊密地合而為一,讓人十分驚訝。但格里克實驗的高潮才正要開始,他為了證明兩半球的結合是多麼緊密、紮實,安排了兩隊各15匹馬,以相反的方向試圖將該球體拉開,結果居然拉不開,此實驗被稱為「馬德堡半球實驗」。
現代許多高精密度的產品在製造過程中的某些階段必需使用程度不一的真空才能製造,如半導體、硬碟機、鏡片。在實驗室和工廠中製造真空的方法是利用泵在密閉的空間中抽出空氣以達到某種程度的真空。
馬德堡半球是一對銅質空心半球,被用於1654年由德國物理學家、時任馬德堡市長奧托·馮·格里克於神聖羅馬帝國的雷根斯堡(今德國雷根斯堡)進行的一項物理學實驗[6]。在這項實驗中,實驗者先將兩個完全密合的半球中的空氣抽掉,然後驅馬從兩側向外拉,以展示大氣壓力的作用。馬德堡半球實驗作為物理學中的經典實驗,今日仍被廣泛用於課堂教學。最初用於實驗的兩個半球保存於位於慕尼黑的德意志博物館中[7]。
1654年5月8日,格里克在雷根斯堡向當時的神聖羅馬皇帝斐迪南三世展示了他所設計的半球實驗。他用自製的真空泵將球內的空氣抽掉,此時兩個沉重的銅製半球在沒有任何接着劑的輔助下緊密地合而為一。隨後,他為了證明兩半球的結合是多麼緊密、紮實,安排了兩隊各15匹馬,以相反的方向試圖將該球體拉開,結果未能將其拉開,兩半球最後還是藉由解除真空狀態才得以分離[6]。
之後格里克多次在各地重現此實驗以饗廣大好奇的觀眾。1656年,他在他任職市長的馬德堡用兩隊各8匹馬重複了這一實驗,得到了相同的結果。他還嘗試將兩個半球組成的球體抽出空氣後懸掛重物,兩個半球也沒有分離。[6]1663年,他在柏林用兩隊各12匹馬為勃蘭登堡選帝侯腓特烈·威廉重複了這一實驗[8]。
在此以後,馬德堡半球實驗逐漸成為廣為人知的示範大氣壓力原理的實驗方法。波士頓等多地曾獨立重複過馬德堡半球實驗[9]。也有供教學用途的馬德堡半球的仿製品,它們的體積也比當年的半球小得多,把半球的空間抽真空後,不再需要用馬力便可拉開。[7]德國郵政發行過紀念這一實驗的郵票。
在真空技術中按照壓力的高低,可區分為:
真空程度 | 托爾 | 帕斯卡 | 毫巴 | 大氣壓 |
---|---|---|---|---|
大氣壓力 | 760 | 1.013×105 | 1013.25 | 1 |
粗略真空(Rough Vacuum) | 760 ~ 25 | 1×105 ~ 3×103 | 1013.25~33.33 | 1 ~ 0.03 |
中度真空(Medium Vacuum) | 25 ~ 1×10−3 | 3×103 ~ 1×10−1 | 33.33~1.33×10−3 | |
高真空(High Vacuum) | 1×10−3 ~ 1×10−9 | 1×10−1 ~ 1×10−7 | 1.33×10−3~1.33×10−9 | |
超高真空(Ultra-High Vacuum) | 1×10−9 ~ 1×10−12 | 1×10−7 ~ 1×10−10 | 1.33×10−9~1.33×10−12 | |
外太空 | 1×10−6 ~ <3×10−17 | 1×10−4 ~ < 3×10−15 | ||
絕對真空(Absolute Vacuum) | 0 | 0 | 0 | 0 |
壓力(Pa或kPa) | 壓力(Torr) | 平均自由徑 | 每立方公分的分子數 | |
---|---|---|---|---|
大氣壓力,作比較用 | 101.325 kPa | 760 | 66 nm | 2.5×1019[10] |
吸塵器 | 約8×104 | 600 | 70 nm | 1019 |
蒸汽渦輪發動機(冷凝器背壓) | 9 kPa | |||
液環真空泵 | 約 3.2×103 | 24 | 1.75 μm | 1018 |
火星大氣 | 1.155 kPa至0.03 kPa (平均0.6 kPa) |
8.66至0.23 | ||
冷凍乾燥 | 100 至 10 | 1 至 0.1 | 100 μm 至 1 mm | 1016 至 1015 |
電燈泡 | 10 至 1 | 0.1 至 0.01 | 1 mm 至 1 cm | 1015 至 1014 |
保溫瓶的抽真空 | 1 至 0.01 [1] | 10−2 至 10−4 | 1 cm 至 1 m | 1014 至 1012 |
地球熱層 | 1 Pa 至 1×10−7 | 10−2 至 10−9 | 1 cm 至 100 km | 1014 至 107 |
真空管 | 1×10−5 至 1×10−8 | 10−7 至 10−10 | 1 至 1,000 km | 109 至 106 |
低溫泵分子束外延腔 | 1×10−7 至 1×10−9 | 10−9 至 10−11 | 100 至 10,000 km | 107 至 105 |
月球大氣 | 約 1×10−9 | 10−11 | 10,000 km | 4×105[11] |
行星際空間 | 11[1] | |||
星際物質 | 1[12] | |||
星系際空間 | 10−6[1]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