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oi2中國周代青銅食器禮器,用來盛放穀物飯食,在西周晚期短暫流行。盨通體作圓角長方形,有,有兩耳。

Thumb
白鮮盨[1]:102,出土於陝西岐山明尼阿波利斯美術館

形制

Thumb
河南博物院虢季盨,蓋上四矩尺形鈕,獸首狀半環形耳,圈足、中有缺口
Thumb
上海博物館晉侯對盨,蓋上四環形鈕,附耳,四足作人形

盨的器形特點是:通體作圓角長方形;有,蓋上有四個矩尺形或環形的鈕,或有圈足形捉手,蓋可以倒置;有圈足或四足。一般根據耳的造型,將盨分為兩類,一類為附耳,一類為作獸首狀的半環形耳。[2]:39[3]:136-138[1]:102,103[4]

名稱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金文中「盨」字的不同寫法(自左上起順時針):從須從皿,從須從皿從米,從須從皿從金,從須從皿從升

宋朝呂大臨金石學著作《考古圖》中,將銘文上的金文𣪕」字誤認為「敦」[5],「盨」字誤認為「簋」[6],因而錯誤地稱青銅簋為「」,稱青銅盨為「簋」。錢玷指出「𣪕」是「簋」的異體字,為簋正名,但簋、盨仍不分。1927年,容庚在《商周禮樂器考略》中區分了青銅盨和青銅簋,將盨獨立為一類,並根據器物銘文為其命名。[3]:135

先秦典籍中並沒有記載名為「盨」的青銅器。這類器物在銘文中自稱為「盨」,具體寫法多樣,除寫作「須」或「盨」外,還有添加金字旁木字旁米字旁等寫法[7]。還有的自稱為「簋」或「盨簋」。[3]:135

功用

青銅盨不見載於先秦典籍。部分盨在銘文中自名為「簋」或「盨簋」,金文「盨」字有從「米」的寫法,一些墓葬中盨取代相配,所以盨的功能應與簋相似,是用來盛放穀物飯食的盛食器。[4]

禮器組合中,盨可以取代簋,跟鼎相配,也可以與簋同出,在鼎、簋組合的基礎上,提升食器的整體檔次,彰顯物主身份。[4]

歷史

盨最早出現於西周中期,是周人重食(而不重)文化的產物。西周晚期是青銅盨的興盛期,數量眾多,型式豐富。進入春秋時期後,盨急劇衰落,銷聲匿跡。[4]

關於盨的來源,學者有不同看法,一些認為發源於[2]:39[4],一些認為發源於方鼎[8]:96[9]

盨主要流行於岐周宗周成周三都王畿地區,以及周邊的諸侯國的統治中心地區,且只在地位較高的貴族中使用。[4]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