塢艙(英語:well dock或well deck),是現代兩棲戰艦上設置的位於船尾水線處的船庫。在美國海軍的官方定義中,當塢艙注水後,被稱為濕塢艙(wet well)。[3]通過對塢艙注水,船隻可以降低船尾,從而使快艇登陸艇兩棲車輛、突擊潛艇等直接進入船內。

Quick Facts 「well dock/well deck」的各地常用譯名, 中國大陸 ...
「well dock/well deck」的各地常用譯名
中國大陸塢艙[註 1]
臺灣井圍甲板[註 2]
港澳塢艙
Close

傳統船舶術語

Thumb
二戰中的印第安納波利斯號重型巡洋艦中部為「井式甲板」

在傳統艦船中,井式甲板(well deck)[註 3]是指低於船首和船尾的露天甲板部分。[4]這類設計使得主甲板從外觀看上去不連續,和平甲板(flush deck)相反。由於水無法從井式甲板舷側排出,可以會形成一個類似「井」的集水區,因而這類船舶需要設計額外的排水設施。[5]在很多船隻上,井式甲板通常設置船體中部建築和艏樓船尾之間,用於佈置貨艙和貨物起重設備。[6]

二戰時期的一些軍艦,會在上層建築之間設置井式甲板,有時是為了給飛機和飛機彈射器預留出空間。例如美國海軍的印第安納波利斯號重型巡洋艦在前煙囪的後方設置了井式甲板,用於放置飛機彈射器柯蒂斯海鷗水上飛機英語Curtiss SOC Seagull

客輪的井式甲板通常供最低等艙乘客使用,而鐵達尼號的井式甲板則提供給三等艙乘客。[7]到20世紀中期,客輪井式甲板的設計概念已經過時,而較新的船舶則採用平甲板設計。[8]

兩棲戰艦塢艙

Thumb
神州丸打開船尾艙門

現代兩棲戰艦中的塢艙(well dock或well deck)的定義和傳統船舶術語中的井式甲板(well deck)不盡相同。當今兩棲戰艦中的塢艙通常是封閉式結構,本質上是一個可浸水隔間。

二戰時英國建造了坦克登陸艇(TLC),該型登陸艇有着很深的井式甲板。其後英國設計建造了船塢登陸艦(LSD),她有着開放式且極深的井式甲板,其可以釋放小型水面載具。這兩類設計仍然是傳統船舶定義中的井式甲板。[9]

現代意義上的"塢艙"設計的先驅是日本陸軍1934年建成的神州丸[10]其內部設有大型船庫,船庫內鋪設滾輪軌道並延伸到船尾。步兵登陸艇從沿着軌道滑行並在船尾坡道釋放出。[11]該艦在二戰中投入使用。

當今不少兩棲戰艦都設置有塢艙。美國海軍的新型戰艦中仍使用well deck的叫法。[3]其他一些國家的海軍(如荷蘭皇家海軍法國海軍)會採用well dock的叫法,以便和傳統船舶術語中的「井式甲板」區分。[12][13]


圖片集

相關條目

參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