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哀(日語:物の哀れもののあわれ Mono no awareもののあはれ),是理解日本平安王朝文學審美理念。

內容

感知外在事物,對物移情產生的幽情、哀傷等情緒,以及對人世無常的感慨。[1]

「哀」的語源

(日語:あわれ aware),在原始歌謠中,漢字表記讀音為阿波禮[2] 在《石上私淑言》中,本居宣長認為「」(阿波禮)是一種感嘆詞,相當於「」()與「哇唻」(はれ)的組合。[3] 也就是,本體接觸外在事或物而生的一切心理活動,包含感動、喜悅、哀傷與憂愁。[2] 而該概念,由漢字的「」輔助標記。哀,最初指各種場合中的感動,最後限定在美學意義上的「情趣」。[2][4]

物哀的發現

日本國學

由日本江戶時代後期國學家本居宣長在著作《紫文要領日語紫文要領》和《源氏物語玉小櫛日語源氏物語玉の小櫛》中提出,將《源氏物語》定為「物哀」的典範。[5]

江戶時代,儒教受到幕府的保護、獎勵,「勸善懲惡」的理念產生了巨大影響。過去的平安時代的文學,皆必須以儒家的概念與政治理念為前提進行討論。然而,在此時期,國學家重新發現「物哀」,否定了以儒學解釋文學作品,找回文學作品作為藝術的自律性。[6]《源氏物語》與其他文學作品一樣,受到了作品時代的思想、風土、政治的影響,但本居宣長不再從作品之外的價值觀、目的意識來閱讀,而是以物語本身的內在價值看待《源氏物語》。[6]根據契沖以來的「文藝自律性」的想法,本居宣長針對《源氏物語》提出「物哀」。[6]

知物哀

世上萬事萬物,形形色色,不論是目之所及,抑或耳之所聞,抑或身之所觸,都收納於心,加以體味,加以理解,這就是感知『事之心』、 感知『物之心』。

——本居宣長;王向遠譯,《日本物哀》

本居宣長更進一步指出,能夠感知「物哀」的心,即「知物之心」,正是人與禽獸不同之處[3]知物哀もののあはれをしる),便是因理解人心,觸景而生情,將此種感動呈現出來,使人能感同身受。[7]

和辻哲郎,將本居宣長的「物哀」詮釋成,「對永遠根源的思慕」(永遠の根源的な思慕)或「對絕對者的依屬感情」(絶対者への依属の感情)。[5][6]

相關條目

腳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