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花澳大利亞杉(學名:Austrotaxus spicata)為澳大利亞杉屬(Austrotaxus)中唯一的物種,並且為太平洋地區新喀里多尼亞大特雷島的特有種。
特點
穗花澳大利亞杉為常綠喬木,高度可生長3至25公尺。樹梢為密集分支,然其在擁有自由生長空間時,具有不會生長到如此高大及繁茂的習性。樹皮為紅棕色纖維狀,會剝落成短帶或鱗片狀。
樹葉呈螺旋狀排列於樹枝上,葉柄長達8毫米。深綠色的樹葉長17公分、寬0.8公分,葉型呈線形與披針形間,前端為尖狀,葉緣略為捲起。在樹葉的上側,主葉脈清晰可辨如埂形。年輕樹葉與成熟樹葉差異不大,但是隨着葉齡的增長,他們變得些許短及窄。樹葉下面的氣孔帶不明顯,呈淺綠色。
穗花澳大利亞杉為一種雌雄異株植物,因此雄蕊和雌蕊位於各別個體上。
雄毬花側基長10至15毫米,外觀為穗狀。它們有1.5毫米長的鱗片,在基部重疊,並包含1至5個小孢子葉,每個都有2到4個花粉囊。
雌毬花在成熟期前與雄毬花非常相似,它們皆生長在短枝的末端。單個成熟的種子幾乎完全被橙色假種皮包覆,因此具有漿果狀外觀。毬果的大小20至30毫米。種子為長度15毫米及直徑約6至7毫米的圓形。
分佈、生長及危機
生長在大特雷島的穗花澳大利亞杉(Austrotaxus spicata)與生長在赤道蘇拉威西島上的南洋紅豆杉(Taxus sumatrana)為南半球唯二的原生紅豆杉科(Taxaceae)植物。
穗花澳大利亞杉是大特雷島的特有種,且只生長在該島的北部及中部地區,但不知什麼原因在該島南部地區為發現其身影。它在大特雷島生長,為一種遮蔭植物,分佈在海拔300至1350公尺及年降水量超過4000毫米的潮濕熱帶森林中,且生長的酸性土壤是通過蛇紋石化育而成的。
在《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穗花澳大利亞杉被列為「近瀕危物種」。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報告指出:
“ | 穗花澳大利亞杉在新喀裏多尼亞主島(大特雷島)的中部和東北部海拔400至1350米的山脈中繁衍生息。估計所有群體的樣本數均少於10,000株。個體數十分稀少,成年樣本數少於100株。如果發生更多的叢林大火,不久的將來可能會撲滅個別群體。由於穗花澳大利亞杉是山區雨林的組成部分,氣候變化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危及該物種。因此需監測棲息地喪失和退化。然而目前(調查時間為2010年)這些庫存被認為是穩定的。[1] | ” |
分類
穗花澳大利亞杉於1825年首次被描述-穗花羅漢松Podocarpus spicatus R.Br(今指Prumnopitys andina),由羅伯特·布朗(Robert Brown)於在夏爾-弗朗索瓦·布里索·德米爾貝爾(CharlesFrançoisBrisseau de Mirbel)的《羅伯特·波多卡斯·斯皮卡圖斯》一書中: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第75頁第13段所說。
愛德華·弗里德里希·波佩格(Eduard Friedrich Poeppig)於《新星屬植物物種》1841年第3期第26頁第18段將羅伯特·布朗命名之Podocarpus spicatus R.Br(今指Prumnopitys andina)增加同型異名的命名Podocarpus spicatus Poepp(今指Prumnopitys taxifolia)。
羅伯特·哈羅德·康普頓在1922年出版林奈學會-植物學雜誌第45卷第427頁正式命名為澳大利亞杉屬(Austrotaxus)[2]以及穗花澳大利亞杉(Austrotaxus spicata (R.Br.)Compton)[3]。澳大利亞杉屬Austrotaxus之名為指南方或南半球的Austro-加上紅豆杉科的Taxus所組成,而種小名spicata是指穗狀花序。
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