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郡中國西晉時設置的

建置沿革

晉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分河內郡汲郡治所汲縣(今河南省衛輝市西南),屬司州。領六縣:汲、朝歌、共、林慮、獲嘉、修武[1]

十六國時期,汲郡相繼為(310年-318年)、後趙(318年-350年)、前秦(350年-355年)、前燕(355年-370年)、前秦(370年-384年)、後燕(384年-396年)所有,移治枋頭(370年改名永昌,後復舊)。[2]

北魏時,省並汲、獲嘉二縣,河內郡山陽縣改屬汲郡。太和十二年(488年),復置汲縣。太和十八年(494年),頓丘郡頓丘縣改屬汲郡。太和二十三年(488年),復置獲嘉縣。北魏孝明帝孝昌中,分修武縣為北修武、南修武二縣;分汲郡置黎陽郡,頓丘縣屬之。北魏孝莊帝永安元年(528年),分汲郡置林慮郡,林慮縣屬之。東魏孝靜帝天平二年(535年),共縣改屬林慮郡。至此,汲郡領六縣:北修武、南修武、汲、朝歌、山陽、獲嘉,治所在朝歌縣之枋頭城。[3]

北齊時,省並北修武、山陽、獲嘉三縣,餘修武、汲、朝歌三縣。北周北齊後,廢伍城郡,其所領伍城縣改屬汲郡;修武縣改屬修武郡。至此,汲郡領三縣:汲、朝歌、伍城。[2]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廢汲郡,領縣直屬衛州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衛州為汲郡,治衛縣,領八縣:衛、汲、隋興、黎陽、內黃、湯陰、臨河、澶水。[4]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汲郡為衛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復改衛州為汲郡,領五縣:汲、新鄉、衛、共城、黎陽。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復改汲郡為衛州。[5]

人口

  • 晉武帝太康中(280年-289年),汲郡有37000戶。[1]
  • 東魏孝靜帝武定中(543年-550年),汲郡有29883戶,102997口。[3]
  • 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汲郡有111721戶。[4]
  •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汲郡有48056戶,284630口。[5]

行政長官

汲郡太守(266年-319年)

  • 王宏,字正宗,高平人,晉武帝泰始五年(269年)前後在任,任內開闢荒地五千餘頃。[6]
  • 馮員,安平人。[7]
  • 張延,晉惠帝永興二年(305年)被攻殺。[8]
  • 田甄,晉懷帝永嘉元年(307年)出任。[9]

汲郡內史(319年-330年)

  • 石聰,後趙六年(324年)前後在任。[10]

汲郡太守(330年-577年)

汲郡守(577年-583年)

汲郡太守(607年-618年)

  • 王仁恭,字元實,天水上邽人,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以衛州刺史改號。[19]

汲郡太守(742年-758年)

國主

  • 趙王石勒,319年-330年在位,汲郡為趙國封內的二十四郡之一。[21]

參見

註釋及徵引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