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州中國南北朝時設置的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析相州置,治所貴鄉縣(今河北省大名縣東北)。隋朝大業時改為武陽郡。轄境相當今河北省大名魏縣館陶河南省南樂清豐范縣山東省冠縣莘縣等縣地。其地為河北與江淮之間水運交通樞紐,船舶輻輳,物資薈萃。為河北平原、中原一大都會。
魏州所在地政治地緣位置極其重要,歷來為軍事要地,也為中原人口大州。商業發達。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復為魏州,同年又以魏州的聊城縣武水縣堂邑縣高唐縣博州龍朔二年(662年)改為冀州咸亨三年(672年)復為魏州。天寶至德年間又曾改為魏郡廣德元年(763年)後,魏博節度使治此,為河北三鎮的軍事要地。魏博藩鎮為唐中後期至五代時最大最具影響力的軍事藩鎮。土貢:花綢、綿綢、平綢、施、絹、紫草。戶十五萬一千五百九十六,口百一十萬九千八百七十三。終唐一朝,領十四縣:貴鄉縣元城縣魏縣館陶縣冠氏縣莘縣朝城縣昌樂縣澶水縣洹水縣成安縣內黃縣宗城縣永濟縣[1]

五代後唐同光元年(923年),沙陀人李存勗帝位於此,建為東京,升為興唐府北宋慶曆二年,建大名府為北京[2]。北京取代魏州。

More information 隋代行政區劃變遷, 區劃 ...
Close
More information 唐朝魏州轄縣 ...
唐朝魏州轄縣
618年 貴鄉縣元城縣繁水縣莘縣臨黃縣觀城縣[3]頓丘縣魏縣武陽縣[4]館陶縣冠氏縣堂邑縣武水縣聊城縣
619年 貴鄉縣元城縣繁水縣莘縣臨黃縣魏縣武陽縣館陶縣冠氏縣堂邑縣武水縣聊城縣觀城縣頓丘縣改屬黎州
621年 貴鄉縣元城縣繁水縣魏縣(新設漳陰縣[5]莘縣臨黃縣武陽縣改屬莘州館陶縣冠氏縣改屬毛州堂邑縣武水縣聊城縣改屬博州
622年 貴鄉縣元城縣繁水縣魏縣漳陰縣(新設昌樂縣[6]
623年 貴鄉縣元城縣繁水縣魏縣漳陰縣昌樂縣[7]
627年 貴鄉縣元城縣繁水縣魏縣昌樂縣莘縣臨黃縣武陽縣觀城縣頓丘縣館陶縣冠氏縣來屬,廢除漳陰縣
643年 貴鄉縣繁水縣魏縣昌樂縣莘縣臨黃縣頓丘縣館陶縣冠氏縣(廢除武陽縣觀城縣元城縣
644年 貴鄉縣魏縣昌樂縣莘縣臨黃縣頓丘縣館陶縣冠氏縣(廢除繁水縣
689年 貴鄉縣魏縣昌樂縣莘縣臨黃縣頓丘縣館陶縣冠氏縣(新設武聖縣[4]
699年 貴鄉縣魏縣昌樂縣莘縣臨黃縣頓丘縣館陶縣冠氏縣武聖縣(新設元城縣[8]
719年 貴鄉縣魏縣昌樂縣莘縣臨黃縣頓丘縣館陶縣冠氏縣武聖縣(改名朝城縣)、元城縣
725年 貴鄉縣魏縣昌樂縣莘縣臨黃縣頓丘縣館陶縣冠氏縣朝城縣元城縣[9]
744年 貴鄉縣魏縣[10]昌樂縣莘縣臨黃縣頓丘縣館陶縣冠氏縣朝城縣元城縣
771年 貴鄉縣魏縣昌樂縣莘縣館陶縣冠氏縣朝城縣元城縣臨黃縣頓丘縣改屬澶州
906年 貴鄉縣魏縣昌樂縣莘縣館陶縣冠氏縣朝城縣元城縣宗城縣永濟縣洹水縣內黃縣臨河縣斥丘縣來屬)
Close

刺史

唐朝魏州刺史
  • 元寶藏(619年)
  • 權威(621年)
  • 潘道毅(621年)
  • 田留安(622年)
  • 丘師(武德末年—貞觀初年)
  • 鄧暠(貞觀初年)
  • 孔昌寓(貞觀年間)
  • 辛君昌(貞觀年間)
  • 王波利(貞觀年間)
  • 李靈龜(永徽年間)
  • 李乾祐(永徽年間)
  • 王弘直(顯慶年間)
  • 李旦(魏州所改冀州,662年—672年,遙領)
  • 劉伯英(魏州所改冀州,663年—666年)
  • 李孝協(冀州所改魏州,龍朔末年—664年)
  • 楊越(龍朔年間)
  • 裴某(乾封年間—咸亨年間)
  • 趙璡(唐高宗時)
  • 元義端(677年)
  • 弓志元(唐高宗時)
  • 封言道(唐高宗時)
  • 蕭憬(唐高宗時)
  • 皇甫文亮(唐高宗時)
  • 蘇干(垂拱年間)
  • 成大辨(天授年間)
  • 楊元琰(長壽年間)
  • 武懿宗(延載、證聖年間)
  • 獨孤思莊(695年—696年)
  • 狄仁傑(696年—697年)
  • 王及善(697年)
後梁魏州刺史

註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