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角質層(plant cuticle)是覆蓋於陸生植物地上器官外部的連貫保護層。一般為蠟質、脂質、烴類聚合物、纖維素、果膠組成的復合物,只由表皮細胞合成。
組成
角質層由可溶蠟包裹不溶角質膜組成。目前比較廣泛認可的角質膜成分由酯和環氧鍵交聯構成的羥基酸類聚酯聚合物[2][3]。角質層也可能有非皂化烷烴聚合物。表皮蠟質與角質膜交聯包裹並由外表皮角質臘覆蓋。這些蠟質主要由疏水脂質化合物的混合物組成,通常是鏈長16到36粒碳原子的烷烴化合物[4]。
功能
角質層外表面的微觀蠟質晶體及表皮結構可以作為抵禦周圍環境和微生物、昆蟲、真菌侵襲的物理屏障,如在仿生技術用途廣泛的「荷葉效應」之超疏水和自潔特性。
研究應用
結合葉形和葉脈結構,不同類群之植物角質層所具的特徵可幫助鑒定地層中的植物化石,將化石植物的角質層同現存植物類群對比,也可揭示與植物形態及環境適應相關的演化歷史。
植物角質層常常深入至細胞壁四周,構成表皮細胞垂周壁外部組分之一。因此,用強酸或強堿腐蝕掉表皮細胞壁物質後,留存的角質層便可以負相的形式反映出表皮層的表皮毛、氣孔器、紋飾等精細結構的特徵,用於植物形態生理及生態方面的研究;使用果膠酶和纖維素酶也可將植物組織與角質層完整分離。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