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森林小學(簡稱森小)是基於人本教育的理念學校。開創之初是由教育改革者、家長,教師和學者,為實現其以人為本的教育理想,在人本教育基金會策劃下建立的一所實驗性另類教育。中華民國在解嚴之後在政治、言論自由、集會自由上皆大為進步,但是國民教育之教育體制存在諸多弊病,1994年興起台灣數個民間團體號召大批民眾走上街頭推動教改大遊行活動,由於這股教育改革浪潮,並在教育部與社會輿論關注,籌辦初期亦遭遇諸多困難,政府不承認學校,多次計劃取締,但在創辦者教改理念堅持下終於創建成立,使得森林小學成為台灣民間第一所靠理念辦學的私人學校[1]。
森林小學 | |
---|---|
地址 | 221新北市汐止區汐碇路373號 |
類型 | 實驗教育機構 |
創辦日期 | 1990年 |
學區 | 台灣新北市汐止區 |
校長 | 朱台翔 |
校訓 | 愛、尊重、誠實與公義 |
資訊 | 886-2-23670151 |
學校網址 | https://forestschool.hef.org.tw/ |
森林小學是以人文與自然理念辦學的學校,並非是四周都是「森林」的學校。擁有這樣理念,即使是在在都市公園裏辦學校亦是森林小學。現在獲得社會廣泛認識,已成為理念辦學代名詞,諸多極力改革的國立學校紛紛自稱「森林小學」[2]。亦影響到中國大陸、香港,近年出現以堅持人文理念立校的示範學校[3]。
1975年,宜蘭的小學老師陳清枝等人興起創辦台灣的「夏山學校」辦學念頭,組成芝山教學文化服務團以召集結合志同道合人士。1984年,陳清枝與另外七位股東所購置宜蘭野有山莊作為籌建森林小學營地,以夏令營活動方式利用寒假、暑假期間進行課程實驗教學活動。1988年,在陳清枝與戴招元支持並遊說,成立「森林小學教育基金會籌備處」,1989年,陳清枝辭去教職投入人本教育基金會,積極進行設校準備工作[4]。
正好1989年成立的人本教育基金會正在在推動台灣教育改革,該機構在接獲許多家長反應許多教育的弊端現象,如僵化的教材、填鴨式教育、升學壓力的惡補、體罰、功利主義色彩,並開始進行教育「正常化」。1988年10月人本教育促進會起初與官方體制內的學校合作方式,在台北市大直國中試辦「人本教育實驗班」,卻因未能通過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核准而失敗。相比之下,英國的教育制度同樣偏重於智育發展,在夏山學校的成功模式逐漸影響了教育改革的方向,於是基金會改以民間力量推行教育改革,最初在陳清枝與戴招元的接洽下開始籌辦,後由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董事史英、執行長朱台翔等人的主持籌畫整個計劃,起初經費極為拮据並引起社論譁然,但在創辦者堅持理念之下,終於創建森林小學,並後來產生的種籽學苑 (原毛毛蟲學院)、全人實驗高級中學等實驗學校等亦是理念相近之學校[4]。
在1989年人本教育基金會正式向教育部立案。1990年,陳清枝在長久壓力與辦學理念不合情況下退出,後來由朱台翔和黃武雄繼續主持整個計劃。1990年3月人本教育基金會籌設 「森林小學期前教學研究計劃」,在臺北縣林口鄉正式創辦「森林小學」,並由朱台翔擔任森林小學校長[4]。
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的教育體制,雖然教育部三令五申各學校要以五育(德智體群美)發展均衡發展,而且教學正常化政策禁止體罰、參考書、補習。但是大部分學校還是沒有徹底的貫徹,仍以發展智育為主,以升學為主目的,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發展。夏山學校所強調的是「愛、自由、生命」,而森林小學的理念與相近,強調身心發展。森林小學宗旨是為了實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想,並提供家長、教師、學者及社會人士可以共同參與教育孩子的機會。
全日寄宿制,週一到週五上午9:50-12:10,下午1:30-3:10,周五下午回家。上午主要是術科學習,下午是體育藝術等科目。學校經常舉辦特別週的活動,例如開學週、學期主題週、運動周﹑遊泳周﹑旅行教學周、結業週[5] 。
理想上是要在不體罰的教學方式,還要能讓學童維持求知的熱情,引發孩子的學習興趣[6]。
學科科目除了一般學校的國語、數學、自然、音樂、體育、英文(高年級)、美術,另外還有較為特別的有人文地平線(社會課)、生命的展現(健康教育)、肢體活動(戲劇與舞蹈)等課程,教學基本上採用教育部頒訂教材,但「實質」上揚棄了許多部訂的教材。為了給予學生合適的人文學習歷程的環境,採取實物觀察、參觀訪問、旅行教學、課堂問答、研究討論、遊戲、故事、賞析、實驗、表演、或直接解說[5] 。
在戶外教學方面,依課程的需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參觀訪問博物館、科學館、美術展覽等機構組織,會依該學期的學期主題安排合適河流、森林等的場所進行旅行教學。每學期有長達一週旅遊教學與登山體能訓練等,台灣各地深入駐點學習的旅遊教學,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習台灣史、認識台灣文化。例如走訪探索美濃反水庫的問題;體會魯凱族文化,爬上屏東舊好茶部落,;為了理解人類生活與河流的依存與發展,安排從淡水河逆流而上探尋基隆河的源頭;到日月潭了解建築師如何協助921災後部落造屋等[5] 。
活動課程:根據學生的經驗﹑能力﹑興趣﹑需要而組織教材。
科目課程:教授教育部所頒定的國語﹑數學﹑社會﹑自然等。
核心課程:以學生最感興趣的一科為中心,其他學科環繞配合,鼓勵學生採用自我學習的方式進行。
潛在課程:重視一些「隱含的﹑未被期待的﹑不易發掘的﹑無法事前預計的」學習,校方會調整教學方法配合[7] 。
採取多元方式,包括實際觀察記錄﹑口語評量﹑由學生作業及作品中考核﹑設計評量以及由家長在家庭生活中觀察考核。七位學科老師早上八點至下午五點來學校﹑六位生活老師下午四點到晚上十點﹑一位資深生活老師從中午一點到晚上九點在校。每位教師均需做教學研究[7]。
平常教學有生活會、寢室時間、談心時間、社團活動等,讓孩子學習自我管理及與人相處;每天的課餘時間有教師與學童進行個別教學及個別輔導。自由活動時會讓由孩子,安排規劃自主生活,培養主動學習習慣,並學習如何在生活壓力下調適身心。不以分數評定學生,每學期結束,老師們以詳實的文字描述,把每個孩子的學習狀況集結成一本《評量報告》,是包含孩子的知性學習、生活態度、待人接物等各種成長的全面記錄。
全校名額六十五人,收生條件是6至11歲的學童,能適應寄宿生活的孩子,學費連住宿剛由每年十五萬台幣,人本基金會每年還要津貼部分開支[7] 。每學期為期5個月,現有學生50餘位。
現在森林小學的現址在新北市汐止區白雲山,校地是向汐止區公所租用。
森林小學起初草創校舍租借在林口鄉大南灣段嘉溪坑小段五二一地號,四周亦無所謂森林[8]。該地為林東陽祖產地慷慨租借,但該地區為保護區,依規定不得擅自興建校舍,1992年台北縣政府發函令欲拆除,於是不得不另尋校地[8]。當時在白雲國小廢校後改名碧雲分校並將產權歸汐止鎮公所,當時汐止鎮長為廖學廣,將本欲廢棄校舍作為民進黨幹部培訓之地慨然允諾租予,人本教育基金會作內部改裝後,接手廢校之汐止白雲國小碧雲分校。森林小學是寄宿學校,每位老師約授課並照料6至8名學生。所需費用來源大部分是「暫時」由家長「預繳學費」所支付,其餘經費仍需靠募款而來。
受到民間的森林小學風影響,體制內的教育也實驗性地作部分轉型。中華民國教育部在2000年時與南投縣政府敲定,清水、和興、千秋及內湖四所國小交由縣政府規劃,以原木材興建為別墅造型森林小學,縣政府計劃委託日籍教授負責,一年內完成建設。
但是,要將公立小學轉型森小仍存在有困難度。高雄市鼓山國小柴山分校,因面臨後續資源斷炊的窘境,打算放棄森小教學模式,回歸一般國小原有課程規劃。鼓山國小柴山分校1999年試辦森林小學,是高雄市第一所森小,該校強調開放教育,不以鐘聲來限制上下課,但如今卻因為缺乏輔導奧援及動力,校方已決定自2001年1月起配合週休二日制的來臨,回歸原有的課程安排及教學模式[9]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