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世榮(1894年1月28日—約1944年),原名柴兆升,是萊州府膠縣魏家莊人(今青島市膠州市魏家莊村),革命烈士[2]幼年時層隨父母逃難到和龍縣,隨後曾前往朝鮮作為苦工修建鐵路,回國後擔任了當地的警察

Quick Facts 柴世榮, 性別 ...
柴世榮
Thumb
柴世榮肖像
性別
出生(1894-01-28)1894年1月28日(即農曆12月22日[1]
 大清山東省萊州府膠縣魏家莊(今青島市膠州市魏家莊村)
逝世1944年(49—50歲)?
 蘇聯 滿洲國
國籍 大清(1894年—1911年)
 中華民國(1912年—1928年)
 中華民國(1928年—1944年?)
政黨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軍銜大尉
部隊中國國民救國軍 綏寧反日同盟軍 東北抗日聯軍 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
配偶柳素清 → 胡真一
親屬二弟柴兆騰
經歷
軍銜記錄
Close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柴世榮便踏入了抗日的道路。先後加入過中國國民救國軍綏寧反日同盟軍,最終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加入了東北抗日聯軍,並任第五軍副軍長軍長。在此過程中,柴世榮時刻堅決抗戰,身先士卒,作戰勇猛,有「常勝將軍」之稱;他轉戰南滿洲北滿洲,數次與日本軍滿洲國軍爆發戰鬥,並建立多處游擊區根據地。1938年後,柴世榮由於戰事脅迫或上級命令,曾多次在蘇聯東北戰場間移動,後被任命為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第四步兵營營長,授予大尉軍銜。在1943年秋到1944年間,柴世榮去世,對於其死亡原因各方眾說紛紜。

1953年3月6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為柴世榮的家屬簽發了「革命犧牲軍人家屬光榮紀念證」。2015年8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於公佈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其中包括柴世榮。

生平

早年經歷

Thumb
柴世榮(右)與金日成(左)

1894年[註 1],柴世榮出生於萊州府膠縣魏家莊[1],5歲時便隨父母逃荒至吉林省和龍縣六道溝[4](後也名柴半溝)[5][6],12歲時便開始打獵,因而練就槍法;18歲時父親病故,於是輟學養家[1][4],且在1914年築起五間土坯房[6],與柳素清結婚[7],曾有三個女兒均病死[8]。1924年,柴世榮作為苦工前往朝鮮修建鐵路,1928年返回後在次年因偶然做了和龍縣公安第三分局的一名巡警,駐在延吉縣二道溝(今和龍市西城鎮[9],後提升為巡官[1][10]。曾在龍井村[11]隻身打死一隻豹子,為民除害,因而成為和龍縣的英雄。[12]

有說法稱在此期間,柴世榮與金日成相識;且在1931年初,金日成密見柴世榮,請求他設法救出入獄的7名朝鮮族[13]戰友;柴世榮最終辦成,但被迫流亡日本,隨後秘密潛回吉林[11][14]。亦有文獻稱此事由劉少奇領導的中共北滿地下黨組織發起[15]。而諸多資料並未提及此事,且表示柴世榮發起抗日武裝時是聯合了警局的巡警[16][8];尤其是金日成本人的回憶錄也未提及,並稱自己是1933年才與柴世榮相識[17]

國民救國軍時期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柴世榮帶領全家妻子和三個孩子[4],於1931年12月18日[18]西城鎮古洞河[10]發起抗日武裝,很快擴張到3000餘人[12]。1932年2月8日,王德林成立中國國民救國軍[8],柴國榮前往加入,並任第四旅旅長[12]第四旅主要活動在和龍、汪清敦化琿春延吉寧安東寧安圖額穆等地;他指揮了三岔口戰鬥、綏芬大甸子戰鬥、東京城戰鬥和大荒溝戰鬥等[10];1932年2月進攻敦化縣城時,柴世榮任督戰司令,親自率隊攻佔東門,接着又佔下額穆和蛟河縣兩城[15][1]。1932年4月6日柴世榮率領部分救國軍,聯合和龍縣各地的大刀會、土山子煤礦工人、保安隊、公安局共七百餘人,突然襲擊二道溝日本警察分署。[9]

1933年1月,王德林的救國軍遭到包圍,退入蘇聯[19],救國軍總指揮吳義成陷入動搖,周保中竭力主張繼續抗日,而柴世榮通過聯合姚振山司令,共同影響吳義成,才終於說服[8]。救國軍重組後,柴世榮為第四路軍司令、第十四混成旅團長,繼續在寧安、敦化、額穆、安圖、蛟河、汪清等縣戰鬥[10],期間周保中和胡澤民盡力說服柴世榮加入「反日聯合戰線」[20]。2月,朝鮮獨立軍與柴世榮部隊聯合,稱「中朝抗日聯合軍」;2月15日在鏡泊湖南口消滅一股滿軍的騎兵[9]。3月14日,柴世榮在寧安縣南新官地繳獲步槍、子彈等軍需物資;4月5日又通過埋伏擊敗一支百餘人的滿警備隊,自身無一人傷亡[21]。這段時間內,由於「金明山事件」、李光別動隊謀殺事件和李青天的影響下,柴世榮產生了一定的反共情緒,並且對朝鮮游擊隊提倡的「統一戰線」方針持懷疑態度[22]。1933年9月6日,柴世榮任總指揮,率東滿游擊隊史忠恆部,配合當地義勇軍共3000餘人,進攻東寧縣城,擊殺日滿軍200餘人[9]。東寧縣城一役後,柴世榮才終於打消了之前的疑慮,選擇與東北人民革命軍團結抗戰[22]

反日同盟軍時期

1934年初,救國軍內部因是否繼續抗日而分化,柴世榮便率領其所屬的一個旅參加了由中國共產黨黨員周保中等創立的綏寧反日同盟軍[11],並被被推選為同盟軍軍事委員會委員;由於其積極響應,也帶動了傅顯明王汝起王毓鋒等人的加入[1]。4月7日,柴世榮在八道河子伏擊日軍守備隊及滿警察隊,擊殺87人[1]。同年夏,周保中邀請了汪清地區的兒童演藝團來到柴世榮駐紮的馬廠村,柴世榮觀看後十分感動,並且送了許多禮物[22]。5月,間島地區的柴世榮、孔憲永與朝鮮人民革命軍聯合,稱作「東北華韓人民革命軍(東北中朝人民革命軍)」[22]。6月,同盟軍分三路活動,柴世榮率部隨周保中前往東滿汪清地區,與東北人民革命軍配合作戰[1];1934年6月28日,柴世榮率隊與史忠恆部、李三俠部及東北人民革命軍二軍獨立師、四團一部共1500多人聯合進攻羅子溝,經過數日的戰鬥最終將其攻佔,殺俘敵軍300餘人。同年7月9日,吳義成聯合第五軍柴世榮部及人民革命軍第二軍一部,共350餘人,在老黑山與靖安軍爆發戰鬥,繳獲迫擊炮、機槍等大批軍需物資。[9]1934年冬,柴世榮在周保中的推薦下加入中國共產黨[8][23][13][1][註 2]。1934年冬到1935年春期間,日軍對東滿地區進行大討伐,從軍事、思想、經濟方面共同入手;柴世榮在此期間不斷通過游擊戰與日軍戰鬥[8]

加入東北抗日聯軍

Thumb
柴世榮(前左二)與季青(前右二)等指戰員的合影

1934年12月,中共吉東特委、寧安縣委和綏寧反日同盟軍黨委共同決定,將綏寧反日同盟軍改組為東北反日聯合軍第五軍;1935年2月初,以柴世榮、傅顯明的隊伍為骨幹正式成立了第五軍第二師,柴世榮任師長[22],並前往寧安,最後又任命其柴世榮為第五軍副軍長。抵達寧安後,柴世榮率隊襲擊了馬廠村的滿洲國國道局建築[8]。5月,率二師襲擊石頭河子車站的日本守備隊[8][24]。6月,又在三道河子殲滅滿軍一個連,獲得大量武器、物資[1]。7月,由第五軍黨委決定,柴世榮構成西部派遣隊200多人,前往穆額縣;隨後又分開活動,分別活躍在黃泥河鎮到敦化縣城、寧安縣到穆額縣之間[8];7—8月間,率隊在黑石鎮沙河、靠山屯等地多次與敵軍交戰[1];並建設、發展起第五軍的根據地和游擊區,最終游擊區擴展到北達鏡泊湖、西至老爺嶺、南到敦化、東抵老松嶺的範圍[1]。11月,柴世榮率第五軍派遣隊在青溝子作戰中,由第一師師長李荊璞領導部隊[8]發出「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喊話,促使滿軍停止抵抗,並將30餘人的日軍小隊殲滅[1]。1936年1月7日,與二軍西部派遣隊攻佔額穆縣黑石鎮和沙河沿鎮;9日,攻下索鎮[25]

1936年1月20日,五軍黨委特別會議決定五軍一師、二師先後向道北轉移,柴世榮負責掩護,隨後也前往道北,統一指揮一師、二師,並負責建立根據地[8]。1936年2月,東北反日聯合軍第五軍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周保中任軍長,柴世榮任副軍長[11]。當月,柴世榮率領第五軍教導隊和第二軍部分部隊共300佘人,在寧安縣許家大屯[11]伏擊日滿軍,繳獲運糧隊的全部糧食和馬匹,並活捉了警察隊隊長;4月,率領軍部教導隊破壞臥龍屯集團,襲擊了當地的滿警察署和自衛團;聯合王效明教導隊使馬蓮河自衛隊繳械;5月27日,柴世榮和王效明率第五軍留守部隊,配合第二軍二師的陳翰章部隊,於寧安煙筒溝伏擊滿森林警察隊,致其一死一傷,並俘虜31人,繳獲大量武器,戰後向林口縣轉移[8][13]。8月13日[26],指揮五軍一師和軍部第二教導隊,先控制了牡丹江岸的渡口,在四道河子同敵軍展開激戰後獲勝,殺傷160餘人,俘虜25人,繳獲大量武器和物資,為林口有抗日活動以來消滅日軍最多的一次戰鬥[13][4]。戰後,柴世榮在吉林東部的三道通地區建立臨時游擊根據地,組織當地群眾成立「反日會」[15][4],建立了一些密營以及醫院、裁縫所、修械所等後勤機構[1][13]。軍部則主要活躍在依蘭勃利方正地區[8]。12月19日,周保中抵達四道河子密營時,就曾表揚柴世榮有「戰略遠見」[13]

1937年1月,柴世榮根據五軍軍部情報,得知駐後刁翎地區的日本守備隊和滿軍欲向林口轉移,於是在27日指揮五軍二師楊紹成下五團、軍部警衛營、教導隊和婦女團共800多人在大盤道(今五常市境內)設下埋伏;28日午間起戰鬥持續了近四小時,將敵軍全數殲滅,擊殺332人,俘虜28人,繳獲全部武器和輜重。緊接着在2月2日,調五軍四團和五團的六、七兩個連及軍部警衛營及青年義勇軍,在徐家屯密營集結,進攻前刁翎,以傷亡幾十人的代價,擊殺日軍20人,俘虜滿軍440餘人,獲得了大批軍用物資;[13][12][11]隨後又將滿軍俘虜釋放[8]。在寧安縣與金日成一同破壞鐵路,大破敵軍,繳獲大批軍用物資(?)。[15]

1937年3月10日,柴世榮在四道河子參加了中共吉東省委成立大會並接受指示,周保中負責該地區抗日聯軍的內部糾紛,五軍的領導由柴世榮全權負責,軍部和一師以牡丹江中下游兩岸為根據地,配合二軍一部由中東鐵路向寧安轉移;二師四、五團在依蘭、樺川、富錦牡丹江地區的活動,與四、七軍聯繫,在依東、富錦、寶清地區建立根據地[1][8]。1934年4月下旬,各師開始集合;5月初起開始向南移動,各團分別在寧安、五虎林、刁翎等地與敵軍爆發戰鬥,最終二師成功在寶清與四軍會合,後由與七軍取得聯繫[8]。1937年夏,三道通的滿軍一營欲繞路偷襲五軍的密營,柴世榮先發制人,突襲了滿軍營地,俘虜全部滿軍,繳獲諸多武器、物資,在訓話後將俘虜及家屬全部釋放[1][27]。1937年7月12日,通過第一師參謀長張振華,策動三道河子鎮滿森林警察大隊武裝暴動[26],還帶動了依蘭縣滿38團和勃利縣滿29團的暴動[8][11][12]

西征受挫

1937年9月29日,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路軍成立,柴世榮任第五軍軍長,駐軍刁翎[23][11][12],至1938年春均與陳翰章部在北牡丹江一帶協同[28]。1938年3月18日,日軍在松花江兩岸對聯軍進行全線「圍剿」,導致五軍受到巨大損失,16名指戰員被包圍在寶清密營,其中12名戰死,後被稱作「十二烈士」[1]。1938年5月1日,周保中召集抗聯第四軍、第五軍高級幹部會議,制定了西征計劃:西路以抗聯第四軍、第五軍騎兵為主力,與第二軍第二師、抗聯八軍吳團、救世軍騎兵共300多騎兵,沿吉敦鐵路前進,破壞交通,最終與南滿的抗聯第一路軍會合;東路以第四軍、第五軍主力及二軍五師為主,由柴世榮、宋一夫關書范侯國忠領導,越過中東鐵路奪取羅子溝鎮,部分部隊建立後方基地,其餘轉進寧安南,恢復原游擊根據地,進行游擊活動[8]。但柴世榮深知西進的冒險,所以並不是非常贊同[17]。東路軍因中東鐵路道南敵情緊張,尚在刁翎,先行出征的五軍二師和二軍五師也受到阻擊返回會合;於是6月29日,宋一夫、柴世榮、關書范、李延平王光宇在第五軍後方基地蓮花泡召開會議,決定放棄南進,集中西征,由柴世榮擔任各部指揮[13],共680人左右。7月1日,先遣部隊出發;2日,攻下三道通集團部落,跨過老爺嶺,於8日抵達葦河縣樓山鎮北四五十里處;12日佔領樓山鎮,俘虜百餘人,獲諸多武器、輜重;接着柴世榮率隊返回刁翎根據地[1]。隨後西征部隊於8月12日抵達五常縣,但受到猛烈攻擊[29],四軍被全數擊潰,五軍二師由陶淨非帶領勉強抵達額穆、敦化,與第一路軍取得聯繫,八女投江就發生在此時[13][29];而另一路宋一夫因對抗戰悲觀失望,攜款叛逃;西征最終艱難結束。[8][30]

1938年11月到1939年4月間,柴世榮所率領的抗聯五軍與東北抗聯二路軍總指揮部陷入包圍,以刁翎根據地為中心作戰了近半年的時間。他通過將部隊化整為零,打「麻雀戰」,率軍先後同敵人進行大小戰鬥37次,破壞集團部落11處,擊落飛機1架,擊毀車輛10餘輛,殺傷日軍2300餘人,殺死、俘虜滿軍700餘人。[31]關書范在西征受挫後消極作戰,先是在葦河縣徘徊,隨後返回刁翎,宣揚「假投降」,並且私下與日軍達成協定[8]。柴世榮得到消息後,立刻向周保中通報;隨後在1月6日的幹部會議上,關書范被判處死刑,柴世榮先進行了自我批評,隨後明確了「與日本帝國主義鬥爭到底」的決心;15日,關書范被槍決[8][11]。吉東省委和第二路軍總指揮部於1939年4月召開會議,令第五軍柴世榮、第二軍二師師長陳翰章,從寧安、敦化向西,恢復與南滿的直接聯絡[28]。夏初,柴世榮由依蘭向南,也未能達成聯絡[28]。4月2日,柴世榮按二路軍指揮部,對烏斯渾河北岸的千餘名日滿士兵設下多地埋伏,致使日軍死傷100多名[1]。4月10日,周保中和柴世榮率第二路軍總部及第五軍軍部在林口縣葫蘆崴子與日滿軍作戰;15日決定率軍突圍,在馬橋河北嶺與周保中分手,與王克仁率五軍共700餘人在徐家屯渡河,兵分三路,向龍爪溝(龍爪鎮一帶)、林口、穆稜進發[1];18日,通過圖佳線行至龍爪山一部被發覺,柴世榮命其沿林虎鐵路佯攻密山平陽鎮,20日抵達梨樹鎮後再轉向南進,22日在穆稜站西越過中東鐵路,23日於穆稜的泉眼河伏擊追擊的日滿軍,殺傷近400人,自身也受到巨大打擊[8][32][31][1]。隨後五軍向東偏臉子方向前進,最終突破包圍圈[1]。部隊到達八達嶺後稍事休整,遂與鏡泊湖一帶的抗聯第一路軍、第二軍取得聯繫,在寧安、穆稜周邊活動[31]。接着又與散逃至舒蘭、蛟河的四、五軍西征部隊殘部取得聯繫,協同組織游擊[31]

屍骨未還

Thumb
在南野營整訓的部分東北抗日聯軍指戰員

1938年秋,柴世榮在穆稜北部懸羊砬子活動時遭到包圍,被迫越境退入蘇聯[15][8]。1939年12月18日,吉東省委指示道南特委由季青和陳翰章共同負責,組織恢復共產黨在道南的領導工作。1940年9月初,柴世榮前往東寧縣與季青會合,並檢討了自己的錯誤行動;隨後中共道南特委成立,柴世榮、侯國忠亦因工作需要參加道南特委的會議及工作,但只有發言權[28]。10月中旬,柴世榮受命向依蘭、方正一帶進發,吸引敵軍注意力,於是率軍進入林口,但在東部的紅石砬子中當地甲長特務的計謀,向懸羊砬子撤退,並與季青部相遇;為解決補給問題,襲擊了東安東部的楊木橋子木營;後於東寧縣大寒蔥河遭到襲擊,激戰7小時,由於佔據優勢地形而損失不大[8][14]

Thumb
1942年7月柴世榮率隊返回東北,與送行蘇軍合影

1940年11月至1941年12月間,抗聯各部損失嚴重,整體退入蘇聯境內修整[11]。1940年10月[33],柴世榮與季青前往哈巴羅夫斯克參加抗聯領導幹部會議,期間他堅決支持周保中,反對取消東北黨組織和抗聯[14][1],但會議最終無果而終,後集結在「南野營」(海參崴雙城子之間一個稱作蛤蟆塘的地方[34][8]。此間柴世榮與金正日兩家都在南野營的圓形木屋中,僅一牆之隔[14],兩家有着深厚的友誼[3]。1941年春,中共道南特委改組為道南特委三人團,由季青、金日成、柴世榮[1][11]組成[15]。1941年4月柴世榮任抗聯第五支隊支隊長兼哈綏道南遊擊司令[16]。4月13日,《蘇日中立條約》簽訂後,蘇聯以此為由阻止抗聯返回東北[8]。1942年春,柴世榮與季青各率抗日聯軍一部,在寧安、穆稜及牡丹江一帶活動[1][8][17]。1942年8月1日,東北抗日聯軍在蘇聯正式組成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柴世榮被任命為第四步兵營營長,並授予大尉軍銜[10][11]。1942年9月13日,東北黨委員會(最初稱中共東北黨組織特別支部局)正式成立,柴世榮任委員[35][36]。1942年11月,柴世榮與季青率小分隊返回「北野營」(哈巴羅夫斯克東北的費雅斯克村附近[34])教導旅訓練基地[13]。1943年春,柴世榮率一部返回東北戰場,在穆稜、林口等地活動[1]

對於柴世榮的死因和時間,有多種說法,如下:

  • 1943年初秋,蘇聯內務部懷疑柴世榮的一位親戚為日本間諜,兩次找他談話,但第二次後柴世榮便杳無音訊。[11][6][37][31]
  • 1944年,由於東北抗日聯軍內部矛盾和蘇聯的肅反運動,柴世榮被內務部錯誤拘捕,死於蘇聯的勞改營黑河農莊。[1][14][13]
  • 1943年或1944年在戰死於東北抗日戰場。[12][1]
  • 1944年秋在北野營執行任務時死亡。[23][10]

2008年,柴世榮的第二任妻子胡真一俄羅斯國家杜馬主席鮑里斯·格雷茲洛夫寫信,請求他幫助尋找柴世榮的遺骨,但只得到如此答覆:「當年蘇聯在肅反期間錯殺了上百萬人,上自元帥,下至士兵、百姓,他們在被槍殺時沒有固定的地點和埋葬的墳墓,所以根本找不到柴世榮的遺骨。」[37][11][33]

胡真一的一位朋友曾經從蘇聯營地帶回一罐黃土。2008年胡真一去世後,這罐黃土和胡真一的骨灰一同葬在重慶市龍山公墓。[33]

思想與評價

柴世榮毫不動搖地堅持反抗日軍佔領。在救國軍陷入搖擺時,他奮力說服吳義成;後軍內再次分化,柴世榮直接加入了堅持抗戰的反日同盟軍。得知關書范有意投降,秘密與日軍交涉時,立刻告知周保中,並明確了「與日本帝國主義鬥爭到底」的決心。抗聯因受損退入蘇聯時,柴世榮依然支持周保中的抗戰策略。[8]但他對同屬中國人的滿軍則採取拉攏、瓦解的政策,認為如此不僅可以削弱敵人的實力,還可以增強抗日的力量;同時採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想法[8]。例如在青溝子一戰中對滿軍進行政治攻勢,多次俘虜滿軍教導後釋放,策動三道河子鎮滿森林警察大隊暴亂以及密營反偷襲戰等。柴世榮對子女要求十分嚴格,經常教育孩子們「抗戰到底」的思想,並且幫助他們練習騎馬、射擊[8]

柴世榮對戰士體貼入微,且身先士卒,與戰士同吃、同住、同戰鬥,曾七次負傷;在軍中有「柴媽媽」的綽號[12][11][16]。他作戰能力強,曾被稱為「常勝將軍」[13];周保中也評價柴世榮,「論打游擊戰,數着柴世榮。[38][14]」其戰友王一知朱光、王效明、季青、韓光等人於1982年7月8日,在《人民日報》聯名撰文,評價柴世榮為「無畏的民族英雄,我黨的忠誠戰士」[33]

紀念

  • 1953年3月6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為柴世榮的家屬簽發了「革命犧牲軍人家屬光榮紀念證」[10],是抗聯史上唯一由毛澤東親筆簽發烈士證的抗聯烈士[13]
  • 2015年8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於公佈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其中包括柴世榮。[13]
  • 2015年,長篇紀實文學《發現柴世榮》獲「山東省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徵文活動獎」[39],同年由齊魯電子音像出版社出版[40]
  • 膠州市烈士陵園紀念館後的墓區內有柴世榮墓。[41]
  • 柴世榮將軍紀念廣場位於和龍市頭道鎮鎮政府前的延安村[42][43],上有銅像建於2017年[43],高13米,象徵着柴世榮「13年氣壯山河的抗日征程」。[44]
  • 2019年,在和龍抗日英烈紅軍小學新建了「柴世榮將軍展覽室」和柴世榮將軍銅像。[45]
  • 擬拍攝以周保中、柴世榮為主線的60集連續劇《冰火》。[46]

故居

柴世榮故居位於和龍市頭道鎮龍海村[10],為五間土坯房,2018年時仍有村民在其中居住,吉林省和龍市老促會呼籲收回保護[6]。隨後和龍市委及市政府決定將故居前面房屋及院落整體購買回收,並籌建「柴世榮將軍紀念館」[47]

家庭

柴世榮有一弟:[10]

  • 二弟柴兆騰,死於抗日戰場,被砍下頭顱在城門示眾。[10][13]

有兩任妻子:[11]

亦有外孫女張桂芬[53]、曾孫柴龍[54]

部分文獻稱柴世榮因喪妻[8]才後與胡真一結為夫婦,但仍有諸多文獻表示柳素清為柴世榮第一任妻子,且並未在當年亡故[7][13]

註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