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文蔚(1876年6月8日—1947年4月26日),字烈武安徽省鳳陽府壽州人,中國民主革命家,清末民初軍事將領、政治人物。

Thumb

生平

清末的活動

1896年(光緒24年)他中秀才。此後,他入安徽大學堂。1902年,傳聞清政府和俄國簽訂密約,安徽籍留日學生陳仲甫(獨秀)、潘贊華等和安徽大學堂安徽武備學堂學生柏文蔚、鄭贊丞等在安慶組織勵志學社[1]1902年(光緒28年),他和趙聲南京組織強國會,圖謀反清。因事洩而失敗,他回到安徽省入安徽武備學堂

1904年(光緒30年)他任安徽公學教員。1905年(光緒31年),陳獨秀組織岳王會,他任南京分會分會長。同年9月,他應南京第9鎮第17協第33標第2營管帶趙聲的招聘,任該營前隊隊官。趙聲任第33標標統後,柏文蔚升任第2營管帶。

1906年(光緒32年),他加入中國同盟會。同年秋,柏文蔚和同郷孫毓筠共謀以炸彈暗殺兩江總督端方。刺殺失敗後,他逃到東北,加入吉林省胡殿甲所率的吉強軍。1907年(光緒33年),吳祿貞負責吉林省邊境事務,經吳推舉,柏任參謀。1908年(光緒34年)吳任新軍第1鎮鎮統,柏任哈爾濱屯田營管帶。1910年(宣統2年)2月,他任奉天督練公所參謀。

辛亥革命、二次革命

Thumb
柏文蔚題贈北京政府內務總長朱啟鈐的照片

1911年(宣統3年)夏,他和馮麟閣藍天蔚計劃在東北舉行起義。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柏文蔚回到南方,參加攻打南京。同年11月,柏任寧軍第1軍統制。

1912年(民國元年)1月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柏文蔚軍改為中華民國第1軍。1912年1月15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授予陸軍左將軍加大將軍銜。4月,為停止安徽省的政治混亂,率軍入安徽省。此後繼孫毓筠署理安徽都督兼民政長。7月,柏正式被任命為安徽都督,9月獲授陸軍中將位(1912年9月24日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授陸軍中將並加上將銜)。他統治安徽省時期,致力於禁止鴉片等民政改革。

1913年(民國2年)5月,柏文蔚和湖南都督譚延闓江西都督李烈鈞廣東都督胡漢民聯名通電,反對袁世凱善後大借款。6月,袁罷免了柏、李、胡三位都督,並派軍隊南進。7月,柏發表了反袁派都督各省獨立宣言,舉兵反袁。二次革命爆發。此後,反袁派敗北,柏流亡日本。

1914年(民國3年)他加入中華革命黨。1915年(民國4年)12月護國戰爭爆發,柏文蔚到南洋為護國軍募集資金。1916年(民國5年)2月29日他歸國,到上海。1916年10月8日再授陸軍中將並加上將銜。

護法戰爭後

Thumb
柏文蔚

1918年(民國7年)10月,孫文發動護法戰爭,柏文蔚支持,被任命為靖國軍川顎聯軍前敵總指揮。此後他在孫文手下歷任重要軍職。1921年(民國10年)5月,他任總統府顧問。1922年(民國11年)4月,他任長江上游招討使。1924年(民國13年)1月他任北伐討賊軍第2軍軍長。同月,他當選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

孫文死後的1926年(民國15年)8月,他任國民革命軍第33軍軍長,轉戰安徽省各地。1927年(民國16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清黨,柏文蔚發表聲名反對。9月寧漢合流後,他被罷免第33軍軍長,改任國民政府委員。1927年冬,他在壽縣成立北路宣慰使署學兵團,參與籌辦的有許多中國共產黨派出的人員如孫一中廖運澤孫天放張慕韓陶之光葉守成王孜堂陶秉哲廖運周許光達等,1928年2月6日該團開學。

1928年(民國17年)8月,柏文蔚加入反蔣介石的中國國民黨改組同志會。11月他被中國國民黨除名。1930年(民國19年)反蔣各派召開北平擴大會議,他任常務委員,後反蔣派敗北。1931年(民國20年),他獲得中國國民黨恢復黨籍。此後他和馮玉祥主張國共合作對日抗戰。

1947年(民國36年)他引退。同年4月26日,國民政府委員、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中央執行委員柏文蔚在上海病故。[2]:8342他晚年過着清貧的生活,在困窮中病逝。享年72歲。

評價

章太炎[3]:「柏文蔚近於無能,不通事理,且無一定主義,不能獨立處事。」

誤讀

2016年,張耀傑出版《民初命案:陳其美的黑道傳奇》一書,在書中稱:「我最近翻閱中華書局1983年版《孫中山全集》第三卷,意外發現孫中山針對柏文蔚、李烈鈞、陳炯明等人白紙黑字的謀殺指令。此項指令從來沒有被相關學者認真解讀過,甚至於連柏文蔚本人,在生前都沒有意識到自己曾經面臨的生命危險。」依據是1916年3月孫中山寫給居正的信中說:「柏(文蔚)宣誓入黨,最近亦有書來達意,果到青島,請當日人面與之相見。叩其服從弟命令否?如彼唯唯,則兄應以總司令地位臨之,使就範圍。否則,當托萱兄設法去之,毋使紛擾。」[4]但學者楊天石批評道:柏文蔚原來不贊成孫中山發動反對袁世凱的二次革命,屬於以黃興為首「歐事研究會」一派。後來轉變態度,加入中華革命黨,並於3月7日上書孫中山,表示願意重新在長江一帶「謀舉義幟」,要求孫中山「指示機宜」。當時,孫中山已任命居正為中華革命軍東北軍總司令,以日人萱野長知為顧問,一心一意在青島指揮山東起義,初時頗有進展。孫中山此函是告訴居正,如果柏文蔚來到青島,首先須問其是否服從孫的命令,在其表態同意後,就用總司令的身份接待柏,使其接受領導,否則,就托日本顧問萱野長知「設法去之」。這裏的「去之」,意思是使柏文蔚離開青島,免其在指揮機關中提出不同意見,增加「紛擾」。張耀傑將其解釋為「密殺令」,完全是誤讀。試問,柏文蔚放棄原來的立場,投奔孫中山麾下,孫中山卻要命令日本人暗殺他。孫中山是瘋了,還是喪心病狂?這樣的誤讀還不止一處。[5]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