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崖效應(英語:Cliff Effect),或稱磚牆效應Brickwall Effect),在電信領域中是指接收數碼訊號卻突然損失的現象。該種訊號與模擬訊號不同,在訊號強度降低、電磁干擾增加或多徑增加時,模擬訊號的接收質素逐漸降低;相反,數碼訊號只能是完全可接收,或是完全不可接收的。在數碼訊號的接收質素-訊號質素圖像中,曲線像是「跌下了懸崖」而不是一個逐漸衰減的過程。[1]

該術語在經濟學也指一個與此相關的現象

廣播

數字電視

數碼電視廣播也有「懸崖效應」,即接收地點距離發射台愈遠時,接收訊號愈弱,因數碼量化以及畫面位元率不足導致產生馬賽克現象,且遇到接收不良時會出現起格、定格甚至沒有訊號的情況。

數碼無線電

混合數碼模式電臺廣播,僅在美國正式使用,是一個被設計為有模擬回退的系統。接收機被設計為立即將訊號切換為模擬訊號,在數碼上缺失了「鎖」,但要調諧站在混合數碼模式運行。在未來的全數碼模式中,是沒有模擬訊號回退到數碼懸崖的邊緣的。這僅適用於主管道的同時聯播,而不是任何通道,因為他們沒有什麼可被回退。電臺的廣播工程師必須確保音訊訊號在模擬和數碼訊號之間同步,否則懸崖效應將會導致廣播節目稍向前或向後的波動。

其他應用

經濟學

在經濟學中,懸崖效應是一種順向反饋迴圈,主要用於描述對銀行投資組合進行信用風險評估時,降低單個證券信用評級而可能導致的一系列不成比例(放大)的連鎖效應。例如,信用評級機構預期銀行某項投資的信用風險上升,就會對其下調信用評級,最終導致銀行為達到國家規定的資本要求,而將面臨額外的資本籌集費用的後果。特別是在次貸危機期間,由於多數投資的評級大幅下降,銀行無法不補充大量資本,因其在最需動用資本以應對高額損失的時期,還要承擔更高的籌資費用,而將導致銀行財務狀況的進一步惡化,信用評級因此會隨之繼續下降,從而進入一種惡性迴圈。而將這種由外部評級引發的親周期性現象稱為懸崖效應。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