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共產黨意大利語Partito Comunista Italiano),簡稱意共(PCI),是意大利歷史上的一個共產主義政黨,曾是西歐人數最多的共產黨。1921年,該黨在里窩那成立,當時取名為「意大利共產黨(Partito Comunista d'Italia,縮寫為PCd'I)」。1926年,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權禁止該黨活動。1943年5月15日,流亡莫斯科的該黨領導層將黨的名稱改為「意大利共產黨(Partito Comunista Italiano,縮寫為PCI)」。1948年—1991年,該黨一直是意大利最大的反對黨。1991年2月3日,該黨宣佈放棄共產主義意識形態,並改組為左翼民主黨。為今日的民主黨前身。

Quick Facts 意大利共產黨Partito Comunista Italiano, 主席 ...
意大利共產黨
Partito Comunista Italiano
主席路易吉·隆哥(首任)
阿爾多·托爾托雷拉英語Aldo Tortorella(末任)
總書記阿馬迪奧·博爾迪加(首任)
阿吉利·奧凱托英語Achille Occhetto(末任)
成立1921年1月21日
解散1991年2月3日
分裂自意大利社會黨
繼承者左翼民主黨
重建共產黨
總部羅馬暗店街4號
黨報團結報
青年組織意大利共產主義青年聯合會英語Italian Communist Youth Federation
準軍事組織加里波第旅(1943年—1945年)
黨員989708(1991年)
最高:2252446(1947年)[1]
意識形態共產主義
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列寧主義(1943年—1976年)
結構改革(1956年—1991年)
歐洲共產主義(1976年—1991年)
政治立場左翼
國內組織民族解放委員會(1943年—1947年)
人民民主陣線英語Popular Democratic Front (Italy)(1947年—1956年)
PCI—PSIUP英語Italian Socialist Party of Proletarian Unity(1966年—1973年)
歐洲組織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1947年—1956年)
國際組織共產國際(1921年—1943年)
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1947年—1956年)
歐洲議會黨團共產黨人和盟友黨團(1973年—1989年)
爭取歐洲聯合左翼黨團(1989年—1991年)
黨歌紅旗
黨旗
意大利政治
政黨 · 選舉
Close

歷史

成立前的革命風潮(1919年—1920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意大利陷入嚴重的危機之中,革命形勢高漲、意大利社會黨內的分歧路線,加上與第三國際間的關係,導致社會黨的分裂。

1919年10月社會黨棄權派正式成立。

1920年是無產階級暴動最激烈的一年,共發生罷工與停工事件兩千餘起左右,革命浪潮高漲到頂點。10月底,意大利社會黨內的共產主義分子(主要包括棄權派、新秩序派、及少部分的最高綱領派)在米蘭集會,會後發表宣言,將把社會黨轉變為一個新的、高度權力集中的黨,改名為意大利共產黨。

意大利共產黨的成立與挫敗(1921年—1926年)

1921年1月,從社會黨的代表大會會場離開召開意大利共產黨的成立大會,選出中央委員15人,執行委員會5人,分別是阿馬迪奧·博爾迪加魯傑羅·格里埃科意大利語Ruggero Grieco翁貝托·特拉西尼意大利語Umberto Terracini路易吉·雷波西意大利語Luigi Repossi布魯諾·福蒂基亞里意大利語Bruno Fortichiari,由棄權派的博爾迪加領導(博爾迪加在成立意共後旋即解散了棄權派) ,其餘10位中央委員為:安布羅吉奧·貝羅尼、尼古拉·邦巴奇埃吉迪奧·真納里意大利語Egidio Gennari安東尼奧·葛蘭西、安塞爾莫·馬拉比尼、弗朗西斯科·米西亞諾、喬瓦尼·帕羅迪、路易吉·波拉諾、切薩雷·塞薩和盧多維科·塔西亞。設總部於米蘭,改《新秩序》週刊為日報,並發刊《共產黨人》,加入「第三國際」。4月意大利大選意共獲29萬張選票,而社會黨獲150萬張選票,黨員僅4萬人左右。6月,第三國際第三次世界代表大會採取退卻路線。12月第三國際宣佈「統一戰線」,聯合第二國際、第二半國際、阿姆斯特丹國際協同工作。

1922年3月,意共在羅馬召開第二次代表大會,通過《羅馬提綱》[2]與來自下面的統一戰線。10月,墨索里尼進軍羅馬。12月,第三國際「四大」,做成意大利問題的決議:合併意大利社會黨與共產黨。

1923年2月,博爾迪加被捕。4月,意大利社會黨大會,反對第三國際「四大」的決議案。6月,第三國際第三次擴大執委會,決議設立意共新領導小組。該小組由帕爾米羅·陶里亞蒂安吉洛·塔斯卡意大利語Angelo Tasca毛羅·斯科西馬羅意大利語Mauro Scoccimarro、朱塞佩·沃塔、布魯諾·福蒂基亞里組成,後以埃吉迪奧·真納里取代福蒂基亞里。9月,陶里亞蒂、塔斯卡、沃塔被捕。10月,意大利當局釋放被捕的意共領導人物。

1924年2月,《團結報》創刊。4月,意大利依法西斯政權新選舉法選舉意共獲得27萬張票,葛蘭西等19名代表選入議會。6月,「馬泰奧蒂被殺事件」在意大利掀起反法西斯浪潮。第三國際「五大」,號召「布爾什維克化」。8月,葛蘭西任意共總書記。

1925年2月,意共中央委員會討論蘇共黨爭。11月,法西斯當局嚴厲鎮壓反對派。12月,蘇共「十四大」,通過史達林一國社會主義

法西斯專政下的意大利共產黨(1926年—1943年)

1926年1月,意共在里昂召開「三大」,通過《里昂提綱》[3]。10月,意共中央致蘇共中央的信對於蘇共黨爭表示關切和憂慮。11月,葛蘭西與大量意共黨員被捕,法西斯全面專政。陶里亞蒂在莫斯科接掌意共總書記,組織流亡政黨。

1927年3月,意共在巴黎發刊《工人國家》作為黨的機關刊物;隆哥則負起青年工作的責任。

1928年5、6月,法西斯政權以陰謀罪、鼓動煽起仇恨、內戰、叛亂,通過暴力改變憲法和國家形式罪審判葛蘭西等意共黨員,判處葛蘭西、羅維塔意大利語Giovanni Roveda 、史科奇馬諾二十年四個月零五天的徒刑;特拉奇尼二十二年九個月零五天的徒刑。7月,第三國際「六大」,通過「第三時期」路線。

1929年2月,葛蘭西開始撰寫《獄中札記》。4月,史達林鬥垮布哈林派,清除國際布哈林派。陶里亞蒂開除塔斯卡。

1930年1月,陶里亞蒂開除「三人反對派」。特拉奇尼在獄中表示反對陶里亞蒂的行動。

1935年7月,第三國際「七大」,宣佈「人民戰線」。

1937年4月27日,葛蘭西逝世。6月,意共採用「制憲會議」為人民戰線的形式。

1936~1939年,西班牙內戰,意共志願加入第三國際的國際旅,支援西班牙共產黨。意共副總書記隆哥任國際旅總政委。

1939年9月,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1943年6月,史達林解散第三國際。7月,英美聯軍登陸意大利西西里島。9月,意大利巴多里奧政府與同盟國簽署休戰協定,意共合法公開活動。

1943年10月,巴多里奧政府向納粹德國宣戰,意大利分裂為二,北方為德軍佔領與法西斯羽黨統治的傀儡政權意大利社會共和國,南方為親盟軍的意大利政府。意共在北方德佔區組織了強大的游擊隊「加里波第旅」。

陶里亞蒂與戰後路線(1944年—1964年)

1944年1月,南意大利社會黨、共產黨、行動黨攻擊巴多里奧政府,要求廢止君主制,成立制憲會議意大利語Comitato di Liberazione Nazionale,統一全國。4月,陶里亞蒂返國。陶里亞蒂在薩連諾發表公開演講「共產黨的民族團結政策」,說明意共的新路線,史稱「薩連諾的轉向意大利語Svolta di Salerno」。7月,英美聯軍攻克羅馬。 10月,陶里亞蒂在佛羅倫斯演講:「在當前的局勢中,我們黨的任務」。

1945年4月28日,墨索里尼被游擊隊處決。2日後,希特拉自殺。5月8日,德國投降。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軸心國正式瓦解。二戰隨之結束。

1946年6月,意大利公民投票決定廢除君主制。意大利大選,意共獲18.9%的選票,位居第三大黨。黨員達170萬。7月—10月,巴黎和會,來自二十一國代表商討對意大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芬蘭諸國的和平草約。

1947年10月,蘇聯法國、意大利、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等國共產黨組成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安東尼奧·葛蘭西獄中書信意大利語Lettere dal carcere》出版。1948-1951年,葛蘭西獄中札記》分兩卷出版。1948年意大利大選中,通過蘇聯的大規模資金支持,意共獲得了30%的選票,位居國會第二大黨席位。[4]

1949年11月,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在布達佩斯舉行第二次會議。

1956年2月,蘇共「二十大」赫魯曉夫秘密演說攻擊史達林。蘇共進行改革。4月,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宣佈解散。5月,陶里亞蒂赴南斯拉夫會見鐵托,學習南斯拉夫經驗。陶里亞蒂接受《新內容》雜誌的訪問,發表有關史達林、蘇共以及國際共運的談話。

同年6月,波蘭發生大規模抗議事件。10月,匈牙利爆發反對蘇聯統治的革命,意大利共產黨隨之發生分裂,據意共機關報《團結報》,包括帕爾米羅·陶里亞蒂喬治·納波利塔諾在內的意共領導人和大部分普通黨員支持蘇聯鎮壓起義的行為。[5]然而,共產主義工會組織意大利勞工聯合會英語Italian General Confederation of Labour總書記吉賽普·蒂·維多里奧公開聲明反對意共領導人的觀點,其他著名黨員如安東尼奧·喬利蒂英語Antonio Giolitti洛里斯·福圖納英語Loris Fortuna和其他黨內有影響力的人士也表示了反對。而意共的密切盟友意大利社會黨領袖彼得羅·南尼也反對蘇聯干預。2006年,納波利塔諾當選了意大利總統,在2005年所寫的自傳中,他表示他為當年自己為蘇聯在匈牙利的所作所為辯解感到後悔。他說當時他認為黨的團結和蘇聯對共產主義的領導更為重要。[6]。12月,意共「八大」,提出新路線。

1956年—1962年,德拉沃爾學派[7]主持意共《社會》雜誌。

1957年4月,意共召開紀念葛蘭西逝世二十週年大會,陶里亞蒂以「葛蘭西的理論與實踐在今天的適切性」為題發表演講。

1958年,意共召開葛蘭西研究大會,陶里亞蒂發表《葛蘭西與列寧主義》論文。

1960年,中蘇交惡。在意共「九大」上意共決議支持蘇聯。

1962年,意共解散《社會》雜誌的編輯部。11月,中共中央發表《陶里亞蒂同我們的分歧》。

1963年1月,意共「十大」,提出「結構改革」與「逐步發展」路線。3月,中共中央發表《再論陶里亞蒂同我們的分歧》。4月,意大利大選,意共獲25.3%的選票,躍居第二大黨。

1964年8月,陶里亞蒂病逝於雅爾達路易吉·隆哥繼任意共總書記。9月,路易吉·隆哥在意共的機關刊物《再生》公佈陶里亞蒂的《雅爾達備忘錄》。柯雷蒂脫離意共。

隆哥時期的路線論爭(1964年—1972年)

1964年—1966年,意共左右兩派辯論。

1966年1月,意共「十一大」,意共左派受挫,意共確認繼續陶里亞蒂方向。

1968年1月,捷克布拉格之春。5月,法國五月風暴,波及西歐各國。8月,蘇聯入侵捷克,意共總書記路易吉·隆哥指責蘇聯入侵行動。

1969年2月,意共在波洛納召開「十二大」,隆哥、貝林格中派獲勝,提出繼續發展陶里亞蒂的新路線。8月,意共左派領袖喬治·阿門多拉意大利語Giorgio Amendola發表論文《一個擁護政府的政黨》,提出參政問題。10月,意共就「宣言派意大利語il manifesto」問題展開辯論。12月,意共將宣言派開除出黨。

貝林格與「歷史性妥協」路線(1972年—1980年)

1972年3月,意共「十三大」,貝林格當選為總書記,路易吉·隆哥出任意共主席。

1973年10月,意共總書記貝林格撰寫「歷史性妥協意大利語Compromesso storico」系列論文。

1974年12月,意共「十四大」;意共接受北約,支持美蘇和解,並提出克服歐洲軍事集團對立局面。

1975年5月意大利地方選舉,意共獲32%的選票。7月,意共與西共領導階層集會,發表宣言。11月,意共與法共領導階層集會,發表宣言。

1976年6月,意大利大選,意共獲34.4%的選票,為歷史最高紀錄,國會議員由179位提高為227位,意共的彼得羅·英格拉奧意大利語Pietro Ingrao當選為意大利議會議長。此外,意共獲取七個國會委員會召集人的位置。貝林格接受「歐洲共產主義」一詞。

1977年1月,貝林格提出「緊縮—轉變意大利的機會」。3月,意大利、法國西班牙三國共產黨領袖在馬德里集會,三黨接受歐洲共產主義的提法。意大利局部地方選舉,意共獲28.8%的選票,減少9.5%。

1978年5月,意大利地方選舉,意共獲26.5%的選票,減少9.1%。

1979年4月,意共「十五大」,修改黨章有關黨員的規定。6月,意大利大選,意共獲30.4%的選票,減少4%。12月,意共指責蘇聯入侵阿富汗

1980年4月,意共總書記貝林格率團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意共和中共兩黨關係。12月,意共放棄「歷史性妥協」路線,代之以「民主替代」路線。

1981年2月,意共同蘇共在阿富汗和波蘭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故宣佈意共總書記貝林格不出席蘇共二十六大,由巴葉塔意大利語Giancarlo Pajetta率團參加。

1982年1月,意共中央委員會通過貝林格對蘇聯體制的批評意見,意共與蘇共論戰。10月,蘇共中央委員瓦季姆·扎格拉金訪問意共,緩和蘇共與意共的緊張關係。

1983年3月,意共「十六大」,貝林格提出「民主替代」路線的綱領並再當選為總書記,修改黨章,納塔當選為中央監察委員會主席。6月,意大利大選,意共獲29.9%的選票,與天主教民主黨只相差3%。

1984年6月,貝林格逝世,納塔繼任意共總書記。意共在歐洲議會選舉中獲33.3%,超過天主教民主黨0.3%,為意共第一次領先意大利各黨。

1985年5月,意大利地方選舉,意共獲得30.2%的選票,落後天主教民主黨4%,損失了羅馬市長的寶座。6月,意共所提「工資指數公民投票案」以45.7%對54.3%落敗。

1986年1月,納塔訪問蘇聯,調整意共與蘇共的關係,雙方在尊重各黨獨立的基礎上發展新關係。4月,意共在佛羅倫斯召開「十七大」,納塔當選總書記,中央委員擴為216員,中央監察委員擴為61員,全國代表大會改每三年召開一次,意共繼續發展「民主的輪替」路線。6月,中共總書記胡耀邦訪問意大利,宣稱兩黨的關係堪稱國際共產黨間的典範。

轉型和改組 (1988年—1991年)

隨着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意共放棄共產主義綱領,並改組為左翼民主黨。左翼民主黨再經過多次重組後,成為今日的民主黨

意共中不滿改組的成員另外組成重建共產黨,該黨後多次分裂。

歷任總書記

More information 姓名, 任期 ...
姓名 任期
阿馬迪奧·博爾迪加 1921年—1923年(事實上)
新領導小組 1923年—1924年
安東尼奧·葛蘭西 1924年8月—1926年11月9日
帕爾米羅·陶里亞蒂 1926年11月—1934年
魯傑羅·格里埃科意大利語Ruggero Grieco 1934年—1938年
帕爾米羅·陶里亞蒂 1938年—1964年
路易吉·隆哥 1964年—1972年
恩里科·貝林格 1972年—1984年
阿雷桑德羅·納塔 1984年—1988年
阿吉利·奧凱托意大利語Achille Occhetto 1988年—1991年
Close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